□ 實習記者 王雅 記者 韓永國
8月18日,咸陽市政協召開“科學編制‘十五五’規劃 加快建設現代化‘西部名市絲路名都’”專題協商座談會。與會委員、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立足專業領域,聚焦發展大局建言獻策,為咸陽未來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提供智力支撐。
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市政協委員、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大學信息工程學院教授王坤首先就做大做強電子顯示產業提出建議,聚焦核心強支撐促躍升,布局旗艦項目,集聚發展新型顯示產業鏈關鍵環節,搶占產業制高點;依托高校優勢推動校企協同,聯動學科鏈與產業鏈,拓展應用場景,促進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落實省級行動計劃,推行“揭榜掛帥2.0”模式,設立專項基金攻堅技術,實現OLED良品率國際領先。
王坤的觀點引發共鳴,市政協委員、咸陽湖管理處主任魯羽娜隨即拋出文旅融合的“增值閉環”構想。她建議,以秦文化精神內核為牽引,通過業態融合與場景再造,實現文化資源向品牌價值的創造性轉化,形成“文化體驗-衍生消費-社交傳播”的價值增值閉環。
“當科技創新與文化創新交相輝映之際,人才培養的基礎性作用愈發凸顯。”市政協常委、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大學教授胡平的發言則將視角轉向職教改革,建議打造智慧職教新生態,統籌建設全市職教高速專網及云平臺,推進智慧教室和虛擬仿真實訓中心建設,推廣XR及數字孿生技術應用,深化AI+教育融合,實現個性化學習與智能監測,構建校企研協同機制,共建創新中心攻關產業技術難題。
描繪智慧城市新圖景
“未來,無人機巡檢農田、機器人遠程手術都將依托這張‘智慧網’。”市政協委員、咸陽移動公司總經理師新宇手持5G-A網絡規劃圖,描繪出“地面+低空”立體算網體系。他建議,以城區、縣城為核心,按照國家5G-A網絡建設規劃進度,推進網絡覆蓋工作。參考行業低時延標準,優化網絡架構,提升網絡帶寬與穩定性,滿足機器人遠程操控、無人機低空作業等對網絡質量要求較高的場景需求;打造“地面+低空”一體化算網體系,實現“算力隨處可用、指令即刻響應”目標。
當5G-A網絡為城市發展插上數字化翅膀之時,這股智慧化浪潮正在廣袤的農村大地掀起新的變革。市政協委員、市農業農村局監督檢查科科長張曉峰建議,在生產端推廣智慧種養系統,如AI病蟲害識別、智能水肥灌溉等,實現精準調控;推廣智慧種養和電商溯源體系,整合涉農服務實現“一網通辦”,服務全市160萬農村人口和萬家農業主體。
“在暢享數字化紅利的同時,更需未雨綢繆守住發展底線。”承接數字化話題,市政協委員、咸陽中金國際項目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媛話鋒一轉,結合當前咸陽生態環境領域存在的短板和挑戰提出應對之策,建議在制定能源、產業、農業、國土空間、交通運輸等重大規劃政策時,實施更為嚴格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體系和剛性約束。完善并動態更新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建立高效的部門聯動、信息共享、聯合執法機制,破解“九龍治水”難題。
開創服務保障新局面
如何讓發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市政協委員、咸陽鐳瑟奧普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鄭璇建議,充分依托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不斷提升政務服務“一網通辦”能力水平,推動更多高頻事項“網上辦、掌上辦、一次辦”。持續建立健全“接訴即辦”機制,對企業和群眾的咨詢、投訴、求助、建議和在線辦理指導等訴求做到及時響應、高效受理。
“服務人才同樣需要‘一站式’窗口,讓科學家不再為‘跑手續’分心。”市政協常委、陜西科瑞迪機電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郁南補充說。他建議,建立“一站式”人才服務中心,整合服務事項,提供政策咨詢、項目申報、生活保障等便捷服務;定期舉辦人才交流活動,促進交流合作;加強教育資源配置,為高層次人才子女入學提供便利;建立人才激勵機制,設立獎勵基金,對有突出貢獻的人才給予重獎,在職稱評定和職務晉升中予以傾斜。
“此次專題協商座談會聚焦‘十五五’規劃編制這一重大課題,充分展現了政協委員心系發展、履職盡責的擔當作為。”市政協黨組書記、主席李曉靜表示,要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引導廣大政協委員廣泛宣傳編制“十五五”規劃的重大意義,凝聚發展合力。要緊扣縱深推進西安-咸陽一體化、現代化產業體系迭代升級等“十五五”時期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問題,深入一線加強調研,及時把社會期盼、群眾智慧、專家意見吸收到規劃編制建議中來。要進一步修改完善調研報告,為市委、市政府科學編制“十五五”規劃提供參考,助力咸陽高質量發展現代化建設。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