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全省文物系統積極探索文物考古工作新模式,更好服務全省高質量發展。
“十四五”期間,陜西實施“十四五”文物事業發展規劃,公布實施小雁塔、周原遺址等5部文物保護規劃和西安碑林等6處國保單位區劃劃定調整方案,完成對270處國保單位、163處省保單位的地形測繪和保護區劃核對工作。新增2個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專項和7個省科技廳立項課題,發布3項文物保護地方標準,推進文物出土現場應急保護技術體系研究。省市考古單位組織省內外80余家企事業單位參與配合基本建設考古工作,聯合具有考古能力的市級文物力量共同完成基本建設中的考古任務,考古人才隊伍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陜西深度參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與“考古中國”項目等重大課題,漢文帝霸陵、西頭遺址、寨溝遺址、周原遺址獲評“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半坡遺址等11項考古成果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漢文帝霸陵考古成果入選2023年“世界考古十大發現”,西安賈里村墓地入選“2024年國內十大考古新聞”,石峁遺址納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四大都邑性遺址,太平遺址為中國夏文化研究提供了考古實證。
陜西堅持保護第一,統籌推進文物保護與基本建設考古工作。全省開展基本建設考古工作4000余項,穩步推進西延高鐵、古賢水庫、陜北能源工程等600余項重點項目文物保護工作,發掘古代遺跡10萬余處,出土各類文物20余萬件(組)。
考古機構通過持續優化特殊區域工作方案,節約勘探費用1.65億元。
陜西強化展示交流,用考古成果講好“陜西故事”“中國故事”。充分發揮黃帝陵、兵馬俑、延安寶塔等精神標識作用,用好古絲綢之路、秦直道、秦蜀古道等歷史文化線路,弘揚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陸續建成石峁、黃河、秦嶺、統萬城等博物館和石峁、統萬城、乾陵、秦咸陽城咸陽宮等考古遺址公園。各類文博單位推出文創產品千余種、IP授權近200項,與文化企業合作申請注冊登記文物元素商標近百類。考古成果成為讓世界了解陜西乃至中國燦爛文明的“金色名片”。
(記者 趙茁軼 見習記者 周思言)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