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探尋陜西在全民族抗日戰爭中的獨特地位和重要貢獻——
既是穩固后方 又是斗爭前沿

8月31日,游客在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聽講解員講述抗戰故事。
8月31日,秋雨蒙蒙。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青磚黛瓦厚重滄桑。“今年是抗戰勝利80周年。我專程帶孩子到這里參觀,深刻感受偉大的抗戰精神。”來自安徽的游客張進說。
1937年至1946年,八路軍西安辦事處承擔為八路軍領取、采購物資,組織廣大愛國青年奔赴延安,以及開展統一戰線工作和發動群眾,開展抗日救亡運動等任務。
誕生于民族危亡之際的八路軍西安辦事處,見證了陜西抗戰的烽火硝煙,承載著無數仁人志士為救亡圖存而奮斗的熱血記憶。
抗日戰爭期間,陜西作為銜接西北與西南的戰略樞紐,是輸送物資、補充兵員、指揮抗戰的大后方;作為黃河天塹的最后屏障,是直面日寇鐵蹄的最前線,在全民族抗日戰爭中具有獨特地位,作出了重要貢獻。
全民族抗戰的政治指導中心
“我說陜北是兩點,一個落腳點,一個出發點。”1945年,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大上指出。
這個陜北,就是土地革命戰爭后期全國碩果僅存的完整革命根據地——陜甘革命根據地。
全民族抗戰時期,以延安為中心的陜甘寧邊區是中共中央所在地,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政治指導中心。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了洛川會議、黨的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黨的七大等一系列重要會議,制定了一系列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革命實踐,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指明了方向,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領中央紅軍歷盡千難萬險抵達吳起鎮,正式落腳陜北。在同年12月召開的瓦窯堡會議上,中共中央確立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中國共產黨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對推動國共再次合作、團結抗日起到了重大作用。盧溝橋事變爆發后,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推動下,經過多次談判溝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召開洛川會議,指出爭取抗戰勝利的關鍵,在于使已經發動的抗戰發展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會議通過《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指明了堅持長期抗戰、爭取最后勝利的具體道路。
全民族抗戰進入相持階段以后,中共中央提出堅持抗戰、團結、進步三大方針。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依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結合中國抗日戰爭實際,在延安創作了《論持久戰》《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等大批重要理論著作,指明必須持久抗戰才能取得最后勝利的前景,完整提出了一整套切實可行的辦法,為抗日戰爭的勝利發揮了重要的思想和戰略指導作用。
抵御日軍西進的斗爭前沿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
1938年,日軍侵入山西、進逼潼關后,陜西不僅是抗戰的后方基地,也是守衛黃河抵抗日軍西進的前沿陣地,成為日軍飛機轟炸、炮火攻擊的重點地區。
1938年至1942年,八路軍河防部隊與日軍作戰70余次,粉碎敵人數十次進攻。國民黨部隊負責府谷、神木以及宜川到潼關一帶的黃河防線。國共兩黨河防部隊眾志成城,以血肉之軀筑起了一道道堅固的河防防線。
“不足4萬人的吳堡,艱苦奮斗7年之久,守住東大門,保衛了陜甘寧邊區,保衛了黨中央。”吳堡縣地方和史志編纂室主任趙婷說。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1938年3月,日軍攻占風陵渡,隔黃河炮擊潼關縣城。潼關保衛戰正式打響。
據統計,僅1938年,日軍向潼關發射炮彈5400余發,炸毀隴海鐵路鋼軌36根、枕木650余根,擊毀火車機車12臺、客貨車34輛。但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日軍始終未能攻克潼關。
抗戰爆發后,陜籍將士英勇殺敵,血灑華北、華中戰場,立下赫赫戰功。

1937年,八路軍三個師從韓城芝川鎮東渡黃河,出師抗日,取得平型關大捷,打破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圖為八路軍東渡黃河出師抗日紀念碑(資料照片)。 韓城司馬遷祠景區供圖
1937年8月下旬至10月上旬,朱德等人率領八路軍3個師,從韓城芝川渡口東渡黃河,抗擊日寇,取得平型關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1938年5月,陜軍三十一軍團駐防中條山,在孫蔚如、趙壽山、孔從洲等陜籍將領統領下,堅守兩年半之久,讓日寇驚呼中條山是中國戰區的“盲腸”。
1940年5月1日,日軍飛機對安康進行狂轟濫炸。“敵機即飛臨安康上空……而乒乒之聲連續不絕……死傷慘重。”時任興安師范教員的李敬泰在日記中記下日寇的暴行。
面對暴行,安康人民把怒火變成行動,先后征調6萬余人次修建、擴建安康五里機場。“中國空軍從這里起飛,多次空襲山西運城和河南信陽、新鄉、鄭州等地日軍,震懾日寇。”安康市漢濱區地方歷史文化研究者羅先余說。
“河聲岳色無驚句,寫出秦人血戰功。”于右任先生這句詩,不僅展示了秦人在戰斗中的英勇事跡和卓越貢獻,更贊揚了中國人民面對外敵侵略時展現出的無畏精神和堅定決心。
支撐全民族抗戰的穩固后方
“人民以樹皮橡實為食,而以糧輸之國家。”時任陜西省臨時參議會參議員的李夢彪的話,道出了陜西人民把有限的糧食送到前線,讓士兵奮勇殺敵的家國情懷。
為贏得抗戰勝利,陜西軍民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從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竭力支援抗日前線,培養了大批抗戰干部,成為支撐全民族抗戰的穩固后方。
盧溝橋事變爆發后,1937年7月10日、12日,中共陜西省委相繼發出《為日軍進攻盧溝橋事件告西北各界同胞書》《關于日本進攻平津與黨的任務及工作的指示》,要求全省各級黨組織加緊進行抗戰的宣傳鼓動工作和抗日人民的組織工作。據不完全統計,到1938年,中共陜西組織領導建立的較大抗日救亡團體有15個,成員近4萬人。
抗戰期間,陜甘寧邊區和陜西國民黨統治區人民積極在后方加緊生產、踴躍支前。據不完全統計,陜甘寧邊區繳納救國公糧100多萬石,支前154萬多人次,組織150多萬匹牲畜運送物資。陜西國民黨統治區納糧數及人均負擔均超過全國其他省,1941年至1945年賦糧征起占整個國民黨統治區總數的7.7%,全國納糧各省平均每人負擔0.574石,而陜西人均達1.564石。
陜西還為抗戰貢獻了充足的兵源。陜甘寧邊區前后總計動員3萬多名青年參軍。陜西國民黨統治區約937萬人,累計征兵115.6萬余人。連同志愿兵等兵員在內,全省共訓練壯丁160萬人以上。按當時陜西總人口計算,不到9人中就有1人應征。
抗戰中,陜西工商業界在日軍飛機的狂轟濫炸下日夜不息,奮力生產,保障軍需民用,為抗戰前線提供堅實的物資支撐。
從上海遷到寶雞的榮氏企業申新紡織四廠在長樂塬山腳下建成窯洞工廠,紡織棉布制成軍裝運往前線;西安大華紗廠每月貢獻抗戰軍需價值70萬元以上;陜籍愛國商人王銘軒把重要軍用物資運送到山西、河南前線。
八百里秦川傾盡所有,九百萬秦人共赴國殤??箲鹌陂g,陜西以900多萬人口、3692萬余畝耕地,從人力、財力和物力等方面踴躍支援前線,以血肉之軀筑起救亡圖存新的“長城”,鑄就中華民族不屈的鋼鐵豐碑。(群眾新聞記者 鄭斐文/圖)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