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蔣維博 通訊員 楊艷玲
金秋九月,宜君縣云夢鄉劉家埝村的千畝蘋果園里,紅彤彤的果子掛滿枝頭,空氣中彌漫著清甜的果香。
9月9日上午,一場別開生面的“田間課堂”打破了果園的寧靜,宜君縣政協經濟農業界委員工作室組織部分政協委員、農業專家走進果園,把讀書會搬到了田間地頭,用科技“金鑰匙”打開農民增收之門,以直播“新農具”架起助農增收橋梁。
“你看,這個果子周圍的葉片發黃,是典型的缺鐵癥狀。”在劉家埝村的果園里,縣政協委員、農業實用技術培訓中心主任楊艷正蹲在一棵果樹前,用剪刀輕輕剪開病葉,對著圍攏過來的10多位果農細細講解。她身后,幾名政協委員正忙著給農戶分發《現代農業綠色生產實用技術》手冊,封面上的“化肥減量增效新技術”幾個大字格外醒目。
“以前總怕施肥少了影響產量,聽了專家的話才知道,過量用肥反而傷根!”果農石武翻著手冊里“測土配方施肥”的章節,指著自家果園的土壤檢測報告說。活動中,縣政協委員、縣果業發展中心專家宋建平不僅現場演示了蘋果樹拉枝、疏果技巧,還針對近期頻發的輪紋病開出“藥方”,“采收前20天要改用生物制劑,這樣果面光潔度能提高三成”。
最讓農戶們驚喜的是,委員們帶來的“科技大禮包”里不僅有書,還有“活教材”。銅川太初納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高級農藝師許向峰現場對比展示了新引進的“瑞雪”“秦脆”兩個蘋果品種:“這兩個品種用的都是咱們自己培育的青砧苗木,比傳統富士晚熟20天,糖度能達到18以上,而且耐儲存。”聽著專家算的經濟賬,石武記滿了筆記本,“明年我打算拿出5畝地試種新品種!”
“家人們看這個蘋果,果形飽滿、色澤艷麗,咬一口脆甜多汁!這就是我們宜君海拔1200米高山果園產出的‘瑞陽’蘋果!”果園旁,縣政協委員譚戰舉著剛摘的蘋果對著鏡頭展示,這位回鄉創業的“新農人”,此刻化身“農產品推薦官”,從蘋果的種植過程講到品牌故事,“我們的蘋果喝著山泉水長大,施的是有機肥,每個都套雙層紙袋防蟲,保證您吃到的每一口都是自然味道!”
直播間里氣氛熱烈,彈幕不斷刷屏,“能發快遞嗎?”“多少錢一箱?”“和洛川蘋果有啥區別?”譚戰一邊回答網友提問,一邊和農業專家配合演示。據現場統計,短短2小時直播活動吸引觀眾1.2萬人次,點贊量破萬,當場接到訂單200余單,“沒想到直播效果這么好!‘小屏幕’打開了‘大市場’。”譚戰擦著額頭的汗笑著說,“我們計劃每周固定時間開播,還要教農戶自己當主播,把宜君蘋果的品牌打得更響!”
隨后,一場“田間座談會”在果園樹蔭下進行。政協委員、農業企業代表、合作社代表和農戶圍坐在一起,話題從“如何提升蘋果品質”聊到“冷鏈物流”。“現在最大的問題是采后保鮮,普通果庫只能存一個月,等到春節想賣高價時,果子就開始失水了。”果農陳富強率先發言。宋建平立即回應:“我們建設了多個縣域冷鏈集配中心,要用好采摘后的‘黃金二十四小時’,鮮果保鮮期能延長到半年。”
“品牌建設要打組合拳。”縣政協委員、市場監管局干部黨莉娜翻開筆記本,“我們正在申請‘宜君蘋果’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同時制定分級標準,讓好果賣出好價錢。”委員們認真記錄著每一條建議,縣政協經濟和農業農村委員會主任楊艷玲當場表態:“我們將認真梳理總結,形成社情民意信息或提案上報縣委、縣政府。”
果園里的讀書聲、直播聲、討論聲交織在一起,共同譜寫了一曲產業興旺、人才匯聚、充滿希望的鄉村振興“交響曲”。正如縣政協主席樊斌所說:“把履職課堂設在田間地頭,讓讀書交流融入助農實踐,這是政協服務鄉村振興的創新探索。下一步,將繼續深化‘政協履職+鄉村振興’模式,組織更多委員下沉一線,用科技賦能農業,用直播暢通銷路,用智慧凝聚合力,讓宜君的蘋果更甜,讓農民的日子更紅火!”
據了解,宜君縣現有蘋果種植面積12萬畝,其中掛果面積8萬畝,年產量15萬噸。今年以來,縣政協開展“書香政協”系列讀書活動12場,其中“田間課堂”4場,惠及農戶800余人次,通過委員直播助農累計銷售農產品30余萬元。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