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璐瑩 記者 趙婧
當《石臺孝經》的文字在光影投射下,將孝文化的內涵娓娓道來;當走進考古現場開始“第一視角”的沉浸式漫游體驗;當通過VR設備在秦楚爭霸的悲壯終章中,見證歷史的抉擇與楚魂的堅守——一場文化遺產數字化精品項目展,正以科技為鑰,打開通往千年文明的“時光隧道”。
9月16日,2025世界互聯網大會文化遺產數字化精品項目展在西安開展。展廳內,數十個精品項目串聯起了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文化記憶。
走進兵馬俑數字化館,科技與歷史交融的氣息撲面而來。展館內,不少觀眾戴著VR設備,沉浸在基于AI的秦兵馬俑數字化及虛擬修復技術打造的虛擬空間中。據西北大學文化遺產數字化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許陽副教授介紹:“兵馬俑隨著時間流逝,可能會呈現風化、脫落的現象,但是通過我們的技術,可以保護它當前的狀態,也可以復原出它的原始狀態,在數字空間實現永生。”在這里,破碎的兵馬俑殘片仿佛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在虛擬世界中逐步完成修復,讓人直觀感受到科技為文物保護與研究帶來的巨大助力。
此次展會現場,AI字畫修復技術大放異彩。陜西師范大學民歌智能計算與服務技術文旅部重點實驗室孫增國表示,流傳至今的古代書畫,普遍出現了破損、褪色等情況,作為書畫保護和傳承的共性問題,實驗室運用先進的AI技術對破損褪色的碑帖、典籍、古畫等文物進行數智化修復。如《多寶塔碑》《富春山居圖》《千里江山圖》及其題跋等眾多字畫文物都得以完整修復,讓珍貴文物重新煥發生機。他表示,未來,實驗室也將繼續在文化遺產的修復上做出努力,例如把古畫修復工作做得更加有特色;能夠通過三維重建,應用在石刻石雕的修復上,為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承作出更多貢獻。
本次展會,除了傳統領域的探索,還有不少跨界創新項目令人眼前一亮。諸如,通過一張自拍照,帶你“穿越”到秦代,找到一尊與你臉龐相似度最高的秦俑;再通過一張自拍照,“一鍵煥顏”出《簪花仕女圖》中最適合你的人物形象;此外,你還可以在一張CT掃描圖上,看到春秋吳王僚劍內部到底是什么模樣……這些原本嚴肅的文化瑰寶,正在以一種更鮮活的方式走入我們的生活。
從靜態的文物掃描到動態的場景復原,從單向的觀賞到雙向互動,這場展覽展現了文化遺產數字化的無限可能。未來,隨著5G、AI、元宇宙等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也將繼續在創新中延續文明的血脈,讓文化遺產的數字化探索走得更深更遠。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