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9月18日,2025年中國經濟社會論壇在古都西安舉行。來自全球有關國家政府部門、協商機構、經濟社會理事會及類似組織、研究機構、智庫高校、駐華商會、企業等領域的代表圍繞“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主題,深入交流研討,共話合作愿景。以下為部分與會嘉賓發言摘編。
庹震
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人民日報社原社長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主席提出的重大原創性思想,是對“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這一時代之問給出的中國答案,具有寶貴理論價值、重大時代意義和深遠世界影響。
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值此時刻,人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只有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才能攜手分享發展機遇、共同應對挑戰,才能創造世界更加美好的未來。
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更廣泛凝聚共識、匯聚力量。
堅持和而不同,尊重文明多樣性,讓每個文明都能綻放出自己的光彩。落實全球文明倡議,應始終堅持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文明是多樣的理念,在珍惜和維護本國本民族思想文化的同時,承認和尊重別國別民族的思想文化,讓人類創造的各種文明交相輝映,編織出斑斕絢麗的圖畫。
堅持求同存異,倡導文明包容性,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倡導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促進民心相通、不同文明和合共生,樹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意識,相互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的發展道路和模式,就能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約數。
堅持相互借鑒,重視文明傳承與創新,推動各國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創新人文交流形式,更好利用數字技術和新媒體平臺,打造更加多元化和更具互動性的人文交流新樣態,為全球文化互學互鑒開辟新通道。
堅持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促進人民相知相親,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近年來,中國與各方攜手合作,不斷豐富國際人文交流內容,在教育、科技、文化、學術、智庫、媒體等領域搭建了眾多交流合作平臺。中國堅定做文明交流互鑒的促進力量,推動全球文明倡議落地生根,轉化為更多服務于全人類的公共產品。
努涅斯
古巴全國人民政權代表大會外事委員會主席
人類歷史就是不同文化與文明相互滋養的歷史。每個民族都以獨特的方式為世界知識、藝術和思想的寶庫作出貢獻。
古巴和中國是好朋友、好同志、好兄弟。古巴高度贊賞并積極支持中國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我們堅信,尊重文化多樣性和相互學習是實現和平與發展的根本支柱。文明之間沒有高低之分,只有差異之別。堅持平等對話、欣賞多元之美、尋求共同之道,才是人類克服所面臨挑戰的唯一途徑。
中國始終明確主張,捍衛各國人民主權不容妥協。古巴高度贊賞中國對我國自決權的堅定支持。我們共同拒絕沖突邏輯、倡導對話,我們的合作正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實例,在生物技術、基礎設施現代化建設、向可再生能源轉型等領域,這些都離不開中國技術與投資的寶貴支持。
自2014年習近平主席提出構建中拉命運共同體以來,古巴一直是這一愿景的率先踐行者。在中拉論壇框架下,我們始終秉持“互學互鑒、互不干涉”的原則,在可再生能源、可持續農業與能力建設等項目中開展合作。我們將充分利用中國高質量發展以及古巴《2030年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帶來的機遇,拓展在經貿、金融、投資、援助項目以及科技領域的合作,并愿為此提供便利與支持。
面對氣候變化與不平等性等全球性挑戰,南南合作是指引前行的明燈。古巴與金磚國家創始成員以及新加入成員國始終保持著良好關系,欣然融入由金磚成員國推動的具有深遠影響的各類倡議,例如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等全球性倡議,以及歐亞經濟聯盟項目。
跨太平洋合作在推動人類發展的進程中具有重要意義。中國與拉美已成為攜手共進的命運共同體,其以互利共贏作為鮮明特質,以開放包容作為動力源泉,以人民福祉作為根本宗旨。我們將繼續深化與中國的戰略伙伴關系,堅信兩國攜手必將推動建設一個更加多極化、均衡與和平的世界。
披尼
泰國前副總理、泰中文化促進委員會主席
本次會議聚焦堅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致力于促進各國人文交流、文化交融與民心相通,這不僅契合時代的需要,更體現了各國人民對美好未來的共同向往。
習近平主席于9月1日在“上海合作組織+”會議上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議具有深遠的意義。這一倡議展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為當前全球性挑戰的解決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我想,不僅是中國,包括泰國及世界各國人民都強烈希望共同努力,踐行多邊主義,完善全球治理,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泰國歷來是熱愛和平的國家,始終堅定不移地站在正義與和平的一邊。我們深信,國與國之間應通過和平對話與友好協商解決分歧。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泰國始終是中國的朋友和伙伴,我們堅定支持彼此的核心利益與重大關切,共同致力于維護地區的和平、穩定與繁榮。
今天,我們站在古絲綢之路起點,“一帶一路”不僅是商貿往來之路,更是文明交流互鑒之路。今天,我們繼承和發揚絲路精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通過深入的文化交流和文明對話來增進理解、消除隔閡、建立互信。
泰國與中國有著悠久的友好交往歷史,文化交流一直是雙邊關系的重要支柱。從古代的使節往來、佛教傳播,到如今的文化教育合作、旅游互動和藝術共賞,兩國人民在互學互鑒中結下了深厚情誼。這種源于人民、惠及人民的交流,是鞏固兩國關系社會基礎的根本,也是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實踐。我們應繼續鼓勵和支持兩國在文化、教育、科技、體育等各領域的交流合作,讓更多民眾,特別是青年一代,成為友好事業的傳承者和建設者。
泰國愿與中國及世界各國攜手努力,推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共創和平、繁榮、美好的未來。
蔣建國
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副主任、中央宣傳部原副部長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鮮明響亮地宣示了“何以中國”。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交匯于新時代坐標之際,求解“何以中國”必然延伸至叩問“何以未來”。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及時回應這一關乎民族存續與人類走向的時代之問,已然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創新的歷史使命。
以“兩個結合”傳承民族根魂。“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是習近平總書記重大原創性理論貢獻。“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是用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充實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讓馬克思主義更加成為中國的,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成為現代的。
以文化自信應對時代挑戰。文化自信事關國家命運之興衰、民族精神之立廢。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闡明了堅定文化自信的路徑和方法,實現了歷史自信與文化自信、文明自信的統一,文化自覺、文化自信與文化自強的統一,歷史、現在與未來的統一,為堅定文化自信注入了澎湃動力。只有堅定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才能在文化交流互鑒中保持清醒,不被外來文化沖擊所左右,穩固中華民族的魂脈和根脈。
以“兩創”輝煌照亮人類未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建設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并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現代化不等于西方化,人類文明不等于西方文明。中華民族正從長期以來以“世界方案”解決“中國問題”的追趕路上,逐步走向以“中國方案”回應“世界問題”的全新階段,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人類文明進步不斷提供中國智慧和力量。
阿馬拉
非洲經濟社會理事會及類似組織聯盟主席、摩洛哥經濟社會環境理事會主席
我們相會于西安這座千年古城,完美詮釋了我所期盼共建的合作精神與意義——共建和促進和平、造福各國人民。
當今世界充滿不確定性,我們更需良性合作精神,推動建設互利共贏伙伴關系與典范性團結。這正是非洲與中國選擇的道路。25年前,非中雙方決意將歷史關系提升至新高度,于北京共同創立中非合作論壇,構建起正式的、團結互利的合作框架。此后,中非合作持續深化,現已覆蓋政治、經濟與文化多領域。
摩洛哥王國高度重視非洲區域一體化,并堅定相信非中伙伴關系的戰略價值。我們應弘揚這種基于平等互利的精神,持續提升經濟合作效益,造福兩國人民。
中國在綠色轉型領域成就斐然,非洲愿與中方借力“一帶一路”倡議,聚焦技術轉讓、技能傳授、專有技術與專利授權等方面的合作,實現高科技產品和可再生能源(風能)非洲本土化制造,攜手共創可持續未來。
非中雙方共同面臨重大全球挑戰:促進和平安全、能源轉型、負責任使用人工智能、發展項目融資以及持續改善兩國民眾的社會福利,攜手構建命運共同體。
非洲經濟社會理事會及類似組織聯盟認為,深化文明間交流互鑒,可成為可持續發展、全球安全與互利共贏的重要杠桿,加強交流至關重要,如通過增加摩中、非中雙邊交流活動,以及通過論壇峰會建立常態化信任對話機制。
非洲與中國不僅通過絲綢之路共享悠久歷史,也正在共同書寫新的歷史篇章——一個面向未來、追求共同繁榮、生態友好與相互理解的新紀元。
吳為山
全國政協副秘書長、中國美術館原館長
當代中國美術是中國歷史文化審美的傳承與發展,是中國人精神與心靈的圖像。它體現了中華文明五千多年連綿不斷,五十六個民族文化多元激蕩互補融合的包容性與統一性;以“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溫潤,在新時代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和平性;以吐故納新的強大生命力而呈現連續性與創新性。從更廣泛意義上講,中國美術也是世界美術乃至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美術之美豐富了世界之美,因此,傳播中國美術也是世界的需要。
從點、線、面三個角度來闡釋與實施中國美術走出去。即,以點為基,開啟文化共鳴之門;以線為脈,串聯文明璀璨明珠;以面為域,繪就文化交流盛景。
所謂“點”,就是中國美術走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切入點,是在地性與關聯性相結合。表現所在地受眾承載的文化與中國文化相關聯的人和事,以引發感情共鳴。如立在希臘雅典古市集的《神遇——孔子與蘇格拉底的對話》雕塑,通過東西方哲學家、思想家之間的對話,闡釋了軸心時代人類理想的趨同。
所謂“線”,是以歷史文脈之線,串聯起不同時空的文明。從西方文明發源地希臘,到文藝復興勝地意大利,再到法國、俄羅斯……這些文明長河中的重要節點,形成了當代中國美術走向世界的文脈之線,通過這條線認知世界、領會中國,讓情感的紐帶逐步交織成“面”。
當代中國美術走向世界的“面”,是中國文化不同的側面,也是中國文化的顏面。在烏拉圭首都蒙得維的亞永立的組雕《孔子問道于老子》,向世界傳達了中國人謙虛好學的精神。《老子出關》立于俄羅斯,《文學家曹雪芹》立于伊朗,《睡童》在英國獲獎,使得“純樸”的真義跨越種族與疆界。當代中國美術走向世界,是精神的共舞和心靈的雙向奔赴。讓我們以人類和平大愛,在美的藍天下,攜手奔赴未來。
洛普雷亞托
意大利議會各國議會聯盟對華友好小組主席、參議員
“一帶一路”倡議大力促進貿易往來、投資合作與文化交流。
意大利參與“一帶一路”倡議合作期間,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兩國經貿關系取得顯著進步,中國是意大利在亞洲最大的貿易伙伴,意大利則是中國在歐盟的重要貿易伙伴之一。目前約有1200家意大利企業在中國多個領域開展業務。
在當前充滿地緣政治挑戰的復雜國際形勢下,我們更需聚焦可持續發展等共同價值理念。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的里雅斯特港和熱那亞港通過開辟新物流通道、吸引基礎設施投資等舉措,實現了與歐亞航線相關的海運業務量顯著增長。
除經濟意義外,絲綢之路更具有人文交流的重要意義。意中兩國都擁有非凡的歷史遺產,作為兩個古老文明,我們為世界貢獻了藝術、科學、哲學和創新成果。今日之合作不應局限于貿易領域,更應拓展至學術交流、科研合作、旅游文化與人文交往。唯有增進相互理解,才能夯實互信根基,為持久合作奠定堅實基礎。
文化議題始終是意中關系的重要內容。我們共同紀念馬可·波羅逝世700周年的系列活動便是明證。雙方簽署了涵蓋文化合作、教育交流、典籍互譯出版、電影合作及體育競賽等領域的十項協議。
面對當前的國際局勢,包括意大利在內的每個國家,都有責任推動對話合作,尋求解決方案。因此,意中在開展強勁的經濟合作的同時,共同承諾維護和平,攜手建設更加公平可持續的世界秩序。
展望未來,我深信兩國合作潛力巨大。從時尚到設計,從農產品到綠色科技,從可再生能源到人工智能領域,兩國的經濟具有高度互補性,希望本次會議能成為推動多邊關系的催化劑,特別是在基于相互尊重和共同建設繁榮與和平未來的愿望的基礎上建設意中關系。
杜占元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局長
今年7月,《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五卷中英文版面向海內外發行,再次在國際社會引起聚焦中國思想理論的熱潮。《習近平談治國理政》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文明成果,展現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生動實踐。特別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理念,蘊含著中華文明的思想精髓和治理智慧,為建設美好世界提供了中國方案。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向世界貢獻的重要思想智慧。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為目標,遵循全人類共同價值,通過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及“一帶一路”等實踐路徑,已多次寫入聯合國大會決議及上合組織、金磚國家等多邊機制文件,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啟迪和指引。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思想的引領。當今時代,面對地緣政治沖突、單邊主義、環境污染等挑戰,西方現代文明未給出終極答案,人類亟需超越文明沖突的價值共識。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既傳承中華文明“以和為貴”“天下大同”傳統,又與印度“梵我合一”、伊斯蘭“敬主愛人”、非洲“烏班圖精神”等理念相通,匯聚人類進步最大公約數,推動各國攜手開創未來。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具有重要的世界價值和意義。10多年來,人類命運共同體從愿景到實踐、從主張到體系,日益成為國際公共產品,引領文明發展方向。它超越文明沖突論,實現多元包容;超越歷史階段性,彰顯價值永恒性;超越理論局限性,推動實踐普及;超越資本對立性,踐行人民性。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戰略要素。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修昔底德陷阱”“西方中心論”等陳舊思維形成對照,展現中華文明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的智慧,彰顯國強不霸、開放包容的大國形象,占據國際道義制高點,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支撐,持續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哈德森
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院士、查爾斯特大學名譽教授
文明對話在當今時代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開展文明對話顯然需要共同的歷史與語言認知基礎。
當前多數文明對話仍采用傳統方式進行,所使用的語言和文本對許多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參與者而言仍難以透徹理解。我建議借助新技術及可視化文本材料開展文明對話。我認為可綜合運用人工智能、認知游戲、高等數學及多元可視化材料,通過戰略性的組合設計進行對話交流。
當今中國在新技術領域已引領全球,因此我認為中國應該運用新技術與可視化材料推動全球文明對話。關于如何以低成本高效實現這一目標,我有一些構想:其一,世界各國在世界觀層面的一些分歧,可借助數學理論來呈現人們理解這些差異時的思維運作過程,在此基礎上設計交互式認知程序,為文明對話提供更有效的溝通平臺。其二,利用認知科學闡釋并傳播對全球主要書法體系的新理解,中國可牽頭舉辦世界書法大展,匯聚各民族的書法藝術瑰寶,由認知科學家撰寫解說文本,使觀眾不識文字亦能欣賞書法之美。這些建議旨在探索推動全球文明對話的新路徑。
陳理
全國政協委員、中共文獻研究會副會長
當今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形勢變亂交織,人類社會再次走到新的十字路口。中國共產黨提出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主張,是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前進方向的鮮明旗幟。
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為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正確理念指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共產黨為解決“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時代課題提出的中國方案。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各國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內核和精神紐帶,為實現各國人民利益、各國發展的統一,實現全球共商共建共享提供了共同基礎,有助于凝聚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廣泛共識,有助于更好秉持人類共同利益,共同應對世界經濟低迷,地區沖突頻繁發生,恐怖主義、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共同開創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
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要充分尊重文明的多樣性,以開放包容的寬廣胸襟理解不同文明對價值內涵的認識,尊重各國人民對價值實現路徑的探索,倡導求同存異、和而不同,通過正確開展不同文明平等對話、交流互鑒,促進各國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
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二者相輔相成,是理論與實踐良性互動的歷史過程。國際社會要攜手同行,以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為引領,按照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偉藍圖、實踐路徑和正確方向,逐步把美好愿景變為現實。要堅持對話協商,推動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堅持共建共享,推動建設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堅持合作共贏,推動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堅持交流互鑒,推動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堅持綠色低碳,推動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