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謝昊天 康斌
秋意漸濃,建言正熱。9月22日,漢中市政協召開六屆十八次常委會會議,圍繞“全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主題,與會常委和委員齊聚一堂,暢所欲言,共同為守護城市文脈、激活歷史遺產凝聚智慧和力量。
為確保協商建言精準到位,早在今年6月,市政協便組建了由城建規劃、文化旅游、文物保護等領域的20位委員組成的專題調研組。在市政協副主席范英帶領下,調研組足跡遍布留壩廳老街、漢臺西漢三遺址、東關正街歷史文化街區、城固文廟街區等12處代表性點位,通過實地走訪、座談交流,委員們詳細掌握了名城保護的第一手資料,為此次開展高質量協商打下了堅實基礎。
自1994年被確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以來,漢中市始終將保護歷史遺存、延續城市文脈作為彰顯城市特質、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關鍵一環,系統謀劃,持續推進,努力讓厚重歷史可觸可感,讓縷縷鄉愁有依有歸。
歷史文化街區是展現名城魅力的重要載體,也是保護工作的難點所在。如何讓歷史文化街區“活”起來?
漢臺區政協黨組書記李興華建議,打破行政區劃壁壘,對漢臺主城區、興漢新區等關鍵區域進行一體化規劃、分片推進,形成集聚效應。深入梳理街區的歷史故事、民俗傳統,將其與“漢人老家”“天下漢源”的文化品牌深度融合,增強認同感與影響力。同時,還需根據街區特色引入多元業態,完善運營機制,吸引專業團隊參與,讓歷史文化街區真正“活”出特色、“火”出人氣。
“兩漢三國文化是漢中歷史文化名城最閃亮的名片。”市政協委員、陜西理工大學教授梁中效指出,當前在對漢文化資源整合利用、名城特色彰顯方面仍有提升空間。
梁中效委員提出具體構想:以縱貫主城區的“天漢大道”為軸心,自南向北串聯打造“天漢水城”“天漢古城”“天漢新城”“天漢褒城”四大漢文化景區,形成一條鮮明的天漢大道漢文化旅游廊道。同時,在老城區西起北街口經東大街、東關正街,東到陜西理工大學,精心構建以“西漢三遺址”和東關正街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街區,縱橫交錯,打造名城文化坐標系,實現遺產保護與城市發展的相得益彰。
保護不等于封存,關鍵在于讓歷史與當代共鳴。市政協委員、南鄭區漢調桄桄傳承發展中心主任趙紅表示,當前保護工作中存在文化與傳統生活脫節、傳承活動對年輕人吸引力不足、保護與產業發展銜接不暢等問題。
“必須摒棄‘保護即凍結’的舊思路,轉向‘生活化、青年化、產業化’的新路徑。”趙紅建議,探索設立“漢文化保護特區”,整合資源,避免碎片化。推動與西安、成都等城市合作,共建“蜀道文化廊道”。在城市更新中巧妙融入漢文化元素,讓傳統成為日常。借助數字技術開辟元宇宙空間,啟動青年傳承計劃,讓漢文化在創新中煥發青春活力。
市政協委員、漢中文旅體產業集團總監劉志勇則強調文旅融合的催化作用。他建議通過“文化解碼+場景重構”實施活化項目,增強感染力和體驗感。鼓勵原住居民參與經營,形成“保護-利用-受益-再保護”的良性循環。運用三維掃描、VR等技術對古棧道進行數字化存檔,復原漢代禮儀,拓展文化傳播的維度。
市政協常委、漢中在路上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帆則把目光投向公眾參與。他建議搭建線上線下平臺,及時公開保護信息,拓寬參與渠道。加強青少年教育,培育文化認同。利用媒體廣泛宣傳,并設立獎勵基金,形成全社會共同守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
面對專業人才短缺的挑戰,市政協委員、漢中市博物館業務科科長王雅茜建議,在加強本土人才培養的同時,精準引進高層次專業人才,并給予政策傾斜。深化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推行產教融合的定向培養模式。完善激勵機制,探索“人才共享”機制,為名城保護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專題協商會上,市住建局負責同志認真傾聽、詳細記錄,并對委員們的建言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表示,這些問題找準了癥結,建議專業務實、可操作性強,為下一步開展工作提供了寶貴參考。市住建局將認真梳理研究委員們的建議,積極吸收采納,努力將協商成果轉化為具體的工作思路和舉措,與社會各界一道,共同守護好漢中的城市之根、文化之魂,讓這座千年古城在新時代綻放出“綠色循環、漢風古韻”的獨特風采。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