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滿淑涵
1982年12月,神府煤田的發現確立了陜西煤炭資源大省地位,為我國煤炭工業戰略西移奠定基礎;
2023年10月,全球第一桶地下原位熱解煤焦油在陜西產出,實現煤田采油從“0到1”的實質性突破,“煤海”變“油海”成為可能……
在陜西省煤田地質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陜煤地質集團”)70多年的創業歷程中,諸多頗具分量的大事件標記榮光、蓄力新程。
堅定不移實施地質立企、找礦富企、科技強企、產業興企的發展舉措,近年來,陜煤地質集團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以增儲戰略性礦產資源及開發清潔能源為重點,加快轉型升級步伐,“穩”的基礎不斷夯實,“進”的態勢持續鞏固。
以更大勇氣找礦增儲
提交各類地質報告6600余件,先后探明渭北石炭二疊紀煤田、黃隴侏羅紀煤田、陜北侏羅紀煤田、三疊紀煤田……在陜煤地質集團科普基地,一張張滿載歲月痕跡的照片講述著幾代地質人櫛風沐雨、接續奮斗的故事。以鉆為筆、以煤為墨,70多年來,陜煤地質集團累計探明煤炭資源量1780多億噸,占全國探明資源量的12%。
找礦難不難?隨著淺表礦越來越少,找礦難度系數隨之拉高。
不找行不行?礦產資源既是工業“糧食”,又是民生“糧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科技創新速度提升、傳統要素質量優化、新型要素不斷涌現、產業升級步伐加快,對礦產資源供給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別是緊缺礦產保供壓力大,找礦的重要性愈發凸顯。
面對時代賦予的使命任務,陜煤地質集團牢記責任與擔當,加大勘查力度,加強科技攻關,提升市場開拓能力,全面增強綜合競爭力與社會貢獻度,在能源勘探的廣袤戰場上解鎖一項又一項新成就——
在陜南地區開展了系統的頁巖氣資源調查研究,部署完成陜西省首口海相頁巖氣參數井和水平井,壓裂試氣獲得穩定工業氣流,取得陜南清潔能源新發現,實現陜西省頁巖氣新區、新層系“兩新”勘探突破。2024年,陜煤地質集團成功競得南鄭頁巖氣探礦權,這是陜西省首宗以市場方式出讓的頁巖氣探礦權;
建設的眉縣縣域中深層地熱能供暖項目已完成300萬平方米建筑面積清潔能源供暖及改造,實現眉縣城區無煤化清潔供暖。此外,組織編寫《陜西省地熱能標準體系建設規劃(2021-2025)》,共獲批立項地熱能相關標準13項,其中陜煤地質集團牽頭主持9項,在地熱能開發利用領域走在全國同行業前列;
積極響應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搶占西部開發“青藏新”空白點,先后實施藏北鹽湖液體礦勘查、青海深部鹵水鉀礦勘查等項目。今年8月,歷史上首次競得新疆一鋰礦探礦權……
好消息接踵而至。前不久,陜煤地質集團申報的《陜西神木東南部煤系氣調查評價》項目獲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調局批準立項,將力爭實現煤系氣調查重要發現和突破。
以更大力度保護生態
煤田腹地之上,產業興起、城鎮崛起,發展日新月異。
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
陜煤地質集團堅持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充分發揮專業技術優勢,加快構建“地質勘查+生態治理”融合發展模式。
地處毛烏素沙地南緣的榆林市,是陜西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的主戰場,也是毛烏素沙地治理的攻堅區。2023年,陜煤地質集團旗下的陜西煤田地質勘查研究院有限公司啟動“煤礦塌陷區生態修復與生態產業協同發展技術研究項目”,聚焦神木市孫家岔鎮海灣村河畔煤礦5201、5202工作面上部塌陷區,破解礦區生態難題。如今,500畝塌陷區“變身”寬幅梯田和溫室大棚,村民們“地里沒奔頭”的觀念得以轉變,“土坷垃”成了“菜籃子”。
在黃河沿岸的大荔縣范家鎮華原村,陜煤地質集團旗下所屬的陜西省一三一煤田地質有限公司針對裸露崖體地質地貌,采取“削坡成臺+擋墻支護+坡面截排水工程”措施,穩定邊坡后,用CES和植生掛毯綠化技術,對全部8級邊坡和坡腳回填區進行生態復綠,植被覆蓋率達到90%左右,讓當地群眾免受滑坡威脅,為黃河流域人居環境改善貢獻力量。
針對陜北生態脆弱區采空區地表沉陷治理難題,陜煤地質集團子公司陜西天地地質有限責任公司系統開展關鍵技術研究與攻關,將成果轉化應用于“小保當采空區地表沉陷治理技術研究與應用EPC總承包項目”,建成了目前國內最大規模的煤矸石漿體充填系統,年處理矸石能力超200萬噸,并依托這一技術應用,發布煤礦地面鉆孔漿體充填技術團體標準,獲中國工業協會科技進步一等獎。
以更大決心加快發展
聚焦“打造國內一流綜合地質服務商”發展目標,如何把地下的資源寶藏變成“真金白銀”?
堅持探采一體化,陜煤地質集團合作建成寶雞郭家河、彬長大佛寺、陜北小保當等大型煤礦,打造礦業開發、礦權運作的產業服務新鏈條。
拉開產業“骨架”,激活發展動能,這背后是科技創新作用的不斷凸顯。
用數據反映更為直觀:今年上半年,陜煤地質集團科技投入8000萬元,同比增長387%,創歷史新高;預計全年研發投入2.5億元,占比達3.12%,研發強度居行業前列。
過去,地質人往往要面對“盛夏身上曬出油,寒冬嘴上結冰溜”“風起天地暗,風停路不見”的場景。如今,陜煤地質集團借助智慧地質綜合管理平臺,數據填報、統計匯總、技術分析等工作都可以在指尖完成,大大降低了現場工作頻率和強度,改善了工作條件,提高了工作效率。
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7項,省(部)級科學技術獎36項,取得各類專利及著作權500余項;大力推行“揭榜掛帥”機制,上半年實施重點科研項目20項,創新活力持續涌動;建成煤炭資源勘查與綜合利用重點實驗室,成為全國煤炭煤田地質系統唯一一家自然資源部重點實驗室,上半年有3項科技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5項發明專利成功獲批;擁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及全國首個“煤炭地質云”服務平臺;有3家單位被認定為省屬重點科技型企業,全速邁進專精特新“小巨人”行列……在陜煤地質集團,更多“創新因子”正轉化為發展推動力。
陜煤地質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董衛峰表示,將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持續在“急、優、新、特”資源礦權獲取、開發、運營和找大礦、找富礦上下功夫,同步做好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和技術服務,在新征程上展現新擔當新作為。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