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風送爽,碩果滿枝。9月26日,府谷縣2025中國農民豐收節系列慶祝活動熱鬧啟幕。活動設立1個主會場和3個分會場,構建起“展銷—消費—文化”全鏈條矩陣,農特產品展銷、公益助農直播、金秋消費季、豐收歌會等活動輪番登場,農業農村成就展、金秋助農體驗同步開展,全縣群眾沉浸在“慶農業豐收、享美好生活”的濃厚氛圍里,共話豐收喜悅,活動將持續至10月8日。

開幕式上,充滿傳統農耕韻味的“添谷”儀式格外動人——飽滿的谷粒緩緩注入糧倉,金黃的糧堆漸次升高,既承載著風調雨順、倉廩殷實的祈愿,也引發現場群眾陣陣歡呼,大家紛紛舉起手機,定格豐收瞬間。

分會場同樣熱鬧:農特產品展銷分會場,集中展示各鎮和部分龍頭企業的優質農產品,同時邀請本地知名主播開展“公益助農”慶豐收促銷活動;金秋消費季現場暨美食品鑒分會場,消費券發放帶動市民品嘗黃米涼糕、羊肉燴菜等美食,香氣與笑聲交織,盡顯節日活力;農民豐收歌會暨農特產品推介會分會場,一場以農民歌手為主角的豐收歌會成為全場焦點,成功將節日的喜慶氛圍推向頂點。分會場還同步推介特色農產品生產企業及其代表產品,宣傳農耕文化,展示非遺傳承等相關內容。其間,還將舉辦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成就展、金秋助農體驗、鄉鎮慶豐收等系列活動。

從田間地頭的耕耘收獲,到豐收節的熱鬧慶典,府谷的豐收底氣離不開科技與良田的雙向賦能。
“十四五”規劃以來,府谷縣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讓每一寸土地都成為豐收的希望田野。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25.13萬畝,發展旱作節水農業6.34萬畝,為糧食穩產增產筑牢“硬支撐”;農機化水平躍升為農業生產插上“金翅膀”,全縣農機總動力達26.6萬千瓦,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達70%,實現從耕地、播種到收割的全程機械化;示范推廣優新品種2.4萬畝,良種推廣率超95%,優質種子在田間扎下豐產根基,創新引進“頂凌播種”等關鍵技術,成功破解干旱地區種植難題,推動5.2萬畝糧油作物單產提升,全縣糧食單產水平提高6%。今年全縣糧食總產預計達8.5萬噸,豐收成色十足。

豐收,不止于傳統糧倉,更在于“土特產”串起的產業新圖景。府谷縣圍繞海紅果、肉羊、黃米等優勢特色產業,推動農業產業鏈條不斷延伸、集群效應日益凸顯。
全國產業強鎮、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省級示范園等平臺相繼建成,“府谷海紅果栽培系統”成功入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品牌價值持續提升。特別是通過“產供銷一體化”深度合作、盤活肉羊屠宰加工線等措施,有效提升了產業效益,推動了億級產業鏈的形成。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蓬勃發展,全縣1849家各類經營主體如同“領頭雁”,帶動農戶抱團發展,推動特色產業向規模化、優質化邁進。豐收節的展示臺上,紅彤彤的海紅果、肥美的羊肉、金黃的黃米等特色農產品琳瑯滿目,不僅引來客商青睞,更展現出府谷農業多元化發展的蓬勃生機。
豐收的喜悅,既藏在糧袋與錢包里,更寫在鄉村的新貌中。府谷縣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持續發力鄉村建設與治理,讓鄉村既有“顏值”更有“內涵”:98.8%的農村改廁率、96.5%的生活垃圾有效治理行政村比例、58.7%的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讓干凈庭院、整潔道路成為鄉村常態;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鄉村治理示范村創建火熱推進,積分制、清單制讓治理更精準,村規民約讓文明成自覺,鄰里互助、孝老愛親的新風尚,為和美鄉村添上溫暖底色。
豐收不是終點,富裕才是目標。府谷縣始終把農民增收放在首位,多元路徑拓寬致富渠道:依托資源入股、工業反哺、農旅融合等七種模式,全縣農村集體經濟收入均突破10萬元,實現強村與富民同頻共振;鼓勵農戶發展庭院經濟、林下經濟,讓房前屋后的閑置資源變身“聚寶盆”。
收入數據的攀升見證幸福變遷,2024年府谷縣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達22504元,較2020年增長37%,上揚的數字,是強農惠農政策落地見效的生動印證,更是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的真實寫照。
眼下,府谷豐收節的活動仍在持續,考察商、產品訂單、合作項目接踵而至,金秋的“含金量”和“含新量”成色更足。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步伐堅定有力,鄉村振興的畫卷正徐徐展開,府谷人民正以豐收為起點,向著更美好的生活不斷邁進。(記者 許鵬 通訊員 吳杰 劉賀偉)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