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涵博
最是書香能致遠。
9月25日,省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舉行第三季度“書香潤法啟心智 學思踐悟促履職”委員讀書活動。作為今年第三次委員讀書活動,本次活動在書目的遴選上,突出將讀書主題與協商議題緊密結合,旨在以學促思、以思踐履。
省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主任劉偉介紹,本次讀書活動聚焦委員會近期開展的“健全和完善城市社區治理體系,筑牢社會穩定和諧基礎”重點民主監督議題,選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中國智慧》這本書開展委員讀書研討活動,著力提升委員的政治素養和專業履職能力,為委員精準建言獻策、更好發揮政協參政議政作用奠定堅實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形成了具有獨特優勢、適應基本國情和發展要求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完備程度和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委員們圍坐一堂,在省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孫衛、張永樂,專職副主任劉小龍的領讀聲中,精研細讀、深學細悟。
“這本書的一大亮點是,通過基層治理、綠色發展、全球治理等多個領域的案例,鮮活展現了我國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與協同性。”省政協委員、西安郵電大學理學院院長馮鋒與大家分享讀后感,他說,國家治理現代化并非照搬照抄的模板,而是植根本國歷史文化與基本國情的動態探索過程,其核心在于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以人民為中心、全國一盤棋,尤其是要注重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的有機結合,以及制度優勢向治理效能的高效轉化。
作為一名高校教師,馮鋒也在思考高校在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角色。他認為,應守好立德樹人主陣地,既要傳授前沿科技知識,更要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創新意識和系統思維,積極響應“人工智能+行動”等國家政策,緊密對接國家戰略與區域發展需求,緊抓數字經濟、低空經濟等新興領域的機遇,全力攻關核心技術,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讓科技成果真正轉化為治理效能。
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提升國家安全治理能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術機遇。
省政協委員、西安睿博智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周鑫結合領辦企業實踐表示,科技賦能必須圍繞“讓人民生活更便捷、更安全、更公平”這個目標,平衡好發展與安全的關系,聚焦網絡安全、數據安全、個人信息保護等關鍵領域,警惕新技術帶來的倫理風險,加快出臺配套法律法規與政策規則,倡導負責任的技術創新,確保科技始終朝著向上向善的方向發展。
“城市治理的根本目標是謀求善治。”《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中國智慧》一書中提到,城市治理是國家治理最重要基礎之一,也是實施國家治理的具體單位。謀求善治,需要恰當應對多元價值問題,厘清不同階層的不同訴求。
在省政協委員、西安高新區第一樓宇黨委書記楊鵬輝看來,治理不是單向的管理,而是雙向的互動。他回憶起此前在一次調研中看到的“說事堂”——這種制度打破了“干部說了算”的傳統模式,轉變為“群眾商量辦”的共治形態,無論是修建水渠等基礎設施建設,還是謀劃產業發展等鄉村規劃事宜,村民們都會聚集在說事堂共同商議、一起定奪。
“政協委員在調研中,不能僅停留在看材料、聽匯報,而應主動蹲下去傾聽群眾的土話,深入摸清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讓提交的每一件提案、反映的每一條社情民意,都能帶著生活的‘煙火氣’與基層的‘泥土味’,真正貼合群眾需求。”楊鵬輝表示,在調研過程中,還應同步開展政策進鄉村、進企業等活動,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解讀政策,把每一位政協委員變成鄉村和企業的連心站。
省政協委員、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拜根興表示,以人民為中心是城市治理關鍵,需借鑒古今城市治理經驗。例如,隋唐時期長安城實行坊門限時關閉制度,雖曾起到一定管理作用,卻限制了城市活力與民眾生活便利性,存在明顯弊端;而宋代打破這一限制,極大地釋放了城市發展潛能,為后世留下了有益借鑒。因此,現代城市治理更應堅持因時而變、順勢而為,在提升治理效能的同時,始終將關懷民眾放在重要位置,通過完善法治體系,保障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權利,讓城市發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民眾。
在氤氳的書香中,委員們對“健全和完善城市社區治理體系,筑牢社會穩定和諧基礎”重點民主監督議題的認知更加深刻。據悉,下一階段,省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還將在省內開展民主監督調研,并召開座談會,積極協助黨委政府解決問題、改進工作、增進團結、凝心聚力,為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貢獻智慧和力量。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