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滿淑涵
在航空產業板塊,以直升機和無人機為突破口,構建陜西地方航空產業全產業鏈條,直升機銷售架數、租賃架次均連續多年占據同類機型市場份額50%以上;
在商業衛星測控領域,搶抓國家重大戰略機遇,組建西安寰宇衛星測控與數據應用有限公司,具備支持10個星座、500顆衛星的在軌管理服務能力,躋身航天器測運控領域第一梯隊;
在新興產業賽道,著力加快激光芯片、雷達天線、半導體材料等產業謀篇布局、提質增效,旗下立芯光電實現高功率單模半導體激光器芯片國產化替代……
近年來,陜西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陜投集團”)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立足陜西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積極投身科技屬性強、技術價值高的新興領域,新質生產力培育逐漸積厚成勢,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新進展。
追“光”躍遷
用四年時間,實現關鍵技術突破,優化制程工藝,推動五款產品問世,這是立芯光電的追“光”造“芯”故事。
作為陜西省光子產業鏈上的重要一環,西安立芯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是國內首個取代進口并實現高功率半導體激光芯片批量化生產的企業。
激光芯片能做什么?激光導航、激光切割、激光焊接、激光掃描,無不用到激光芯片,同時在光學通信、顯示照明、醫療美容等場景亦有豐富應用場景。未來,隨著高端制造、低空經濟、智能家居、智能駕駛等領域的快速發展,半導體激光器將迎來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但過去,高功率激光芯片國產化率較低,是國內光器件的“阿喀琉斯之踵”。
迎難而上、聚力攻堅,立芯光電用創新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建成一條高功率半導體激光器工藝線,從光刻、濕法、薄膜、退火到鍍膜、減薄、解理、測量,涵蓋半導體激光器制造的全套設備及工藝,自主研發850nm、976nm及1064nm等多個系列高功率單模芯片,產品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了關鍵元器件的國產化替代和完全自主可控。三款主導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分別超過30%、50%和10%,有效破解了相關產業鏈的“卡脖子”難題,為下游企業提供了穩定可靠的芯片來源。
“發展密鑰在于我們成功突破高端外延結構設計、腔面鍍膜鈍化等關鍵核心技術。”西安立芯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青民這樣打比方,“在巴條側腔面鍍膜相當于在十分之一的頭發絲上做雕工,鍍膜質量決定器件的可靠性和極限功率,只有達到微米級的精準才能讓光的能量沒有損耗不斷增益,最終被高效利用。”
精益求精的背后,是立芯光電不斷迭代的技術體系:自主開發的半導體光子器件仿真軟件,能“看到”器件內部發生的物理過程;自主開發新的外延生長技術,精確控制外延層厚度、組分及摻雜水平,嚴格控制材料缺陷;自主開發晶圓的高對準精度技術、無應力刻蝕技術、超低歐姆接觸電阻技術、在線檢測技術,整套工藝平臺處于國際領先技術水平;自主開發P3端面處理技術,將產品良率提高到90%以上,高于行業平均水平30%至40%。
“無人駕駛汽車能夠看得更遠、更準、更安全,掃地機器人可以反應更靈敏、打掃無死角,這些生活化的場景都有激光芯片的助力。”西安立芯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波表示,圍繞陜西光子產業發展藍圖,立芯光電明確中長期技術發展規劃,將持續攻關量子級聯激光器、光泵半導體激光器等前沿技術,積極拓展砷化鎵、磷化銦、銻化鎵等多材料平臺,打造激光半導體外延-芯片-模組-器件-終端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
探問星際
精測蒼穹、妙控星河,這是寰宇衛星在浩渺星辰大海中寫下的“詩與遠方”。
隨著我國商業航天產業鏈加速崛起,西安寰宇衛星測控與數據應用有限公司在時代大潮中破浪前行,其主導建成的衛星地面設備共享平臺,可常態接入調用國內外30余臺(套)地面設備,已成為國內規模位居前列的商用衛星測控資源交易中心。
走進寰宇衛星飛行控制中心,航天器測運控管理云平臺實時“追星逐月”,航天器工況監視、軌道控制與維持、碰撞預警與規避、故障診斷與預測、航天器異常處置、有效載荷管理、地面系統控制管理均可一屏掌握、聯動響應。
“現如今,衛星應用已深入人們日常生活,可能你看不到它,但是你一定每天都在享受它的服務,比如天氣預報、定位導航、位置服務、物聯網等。”西安寰宇衛星測控與數據應用有限公司衛星在軌管理中心主任閆鋼介紹,衛星在軌管理工作的目的就是保障衛星在太空中安全穩定運行,最大限度發揮它的應用價值。
衛星在軌服務的主要工作是對衛星平臺進行維護管理、故障維修、衛星軌道保持、星座構型保持以及空間安全管理等,衛星管理人員就像醫生和護士,既要時刻關注衛星的狀態,也要在必要時采取一些干預措施,給衛星建立全方位的健康檔案。
除了航天器在軌測控管理服務,西安寰宇衛星測控與數據應用有限公司還可為用戶提供地面系統集成與運維、航天專用軟件定制開發等服務,依托自主研發的仿真分析工具,為用戶提供地面系統相關的各類技術支持和服務,通過測控軟件滿足不同型號火箭與低、中、高軌道衛星發射入軌、早期測控、在軌測試以及長期管理測控需要,具備多星并行管理或星座分組規劃能力。
今年上半年,寰宇衛星市場表現亮眼:圓滿完成6次發射測控任務,保障41顆衛星入軌,占據全國新發射商業衛星76%的市場份額;新增管理衛星32顆,同比增長41%。累計服務航天器356個,常態化管控衛星186顆,成功率穩定在99%以上。
森林監測、遙感考古、城市交通、農田管理……過去一度“高冷”的航天技術,正借助商業力量不斷拓寬應用場景,走進千家萬戶、千行百業。據賽迪研究院發布的《“十五五”商業航天發展思路與路徑》報告,中國商業航天全產業鏈實現快速發展,并有望在“十五五”末或“十六五”時期迎來成熟期。
“專業測運控團隊、全功能測控中心、全球站網布局,這是寰宇衛星贏得當下、決勝未來的王牌優勢。”西安寰宇衛星測控與數據應用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利民表示,將緊抓政策紅利和市場機遇,堅守衛星測運控核心主業,培育發展衛星地面站系統集成、星間激光通信終端制造以及衛星數據“一體化”應用等服務,推動產業鏈上下游縱向延伸、橫向整合,構建專業化、多元化、體系化的產品與服務譜系,充分展現陜西商業航天力量,踐行“補充國家航天體系力量,服務國家重大航天項目”的使命。
逐夢藍天
“基礎先行、技術牽引、場景驅動、產業賦能”,這是陜航集團在廣闊藍天描畫的發展“路線圖”。
在位于西安航天基地的陜西直升機產業園,一架貝爾407堪稱“明星機型”。搭載鉸鏈式擔架、呼吸機、除顫監護儀、注射泵、氧氣瓶、負壓吸引器,這架直升機擔負空中應急救援專業機組的培訓教學任務。“在具體執行任務過程中,這款機型具備側飛、倒飛、懸停、垂直起降等獨特優勢,可以在復雜環境以及車輛難以進入的區域實施救援,并滿足傷患在空中運輸過程的救治需求。”陜西秦漢通用航空有限公司航空醫療救護總監宋品輝介紹。
航空應急救援是低空經濟的重要一環,在低空經濟蓬勃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金融資本與通航產業的深度融合,已成為驅動行業變革的核心動能。
作為全省首家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陜投集團發展低空經濟起步較早,近年來依托旗下陜航集團“直升機+無人機”協同發展的產業優勢和全領域運營模式,不斷拓展“低空+”應用場景,成為陜西低空經濟領域“排頭兵”。
目前,陜航集團開展通航運營服務貝爾系列直升機20架,取得CCAR-91部、CCAR-135部、CCAR-136部運行資質,是西北地區運行資質最全、飛行作業能力最強的航空救援力量。今年,還陸續引進3架KA-32重型直升機,與原有的貝爾407、貝爾412等機型形成“輕中重”協同格局。其中,貝爾系列直升機負責醫療救護、人員轉運等場景,最大載重能達到5噸的KA-32可執行森林滅火、物資投送等大型任務。
在位于陜西直升機產業發展園的陜西省航空應急救援指揮中心,一塊巨型電子屏上,飛行統計、作業分析、維修任務監控等各類數據實時跳動,后臺融合人工智能與大模型的“航空應急大腦”飛速運轉,陜航集團自主研發的低空運行控制指揮系統實現各類應急飛行任務“一站式”審批、“一張網”管理。
此外,直升機加裝也借助科技創新啃下了“硬骨頭”。陜航集團自主研發的“森林防火預警指揮通信系統”,使直升機在無地面基站情況下保障應急通信;從1噸到3噸的系列直升機消防滅火吊桶,實現航空應急裝備國產化,有效降低了綜合成本。
“陜航集團將在已建成可視化航空器運行控制指揮系統的基礎上,繼續以應急救援等應用場景為牽引,不斷拓展系統功能,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先進技術,構建具有示范意義的智能航空指揮中樞。”陜航集團總經濟師田達表示,“十五五”時期,陜航集團將緊緊把握國產大飛機C919擴產和低空經濟全面鋪開的時代機遇、市場機遇,一方面繼續拓展應用場景,做大做好“低空+”文章;另一方面推動產業鏈向上下游延伸,在航空器結構件、復合材料、測試設備、飛控系統等細分領域積極布局,助力打造全國低空經濟“陜西樣本”。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