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記者 李榮 記者 閆智 寇靜
在洛南縣活躍著一個新時代政協委員群體,他們以實干為筆、情懷為墨,立足崗位、雙職奉獻,用心用情在基層履職舞臺上書寫情系民生、服務發展的履職答卷,冀亞玲、李華、王翩然、張亞峰委員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們有的扎根基層醫療一線貼心服務群眾,有的深耕特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用實干擔當讓履職的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作為新時代政協委員,就要厚植為民情懷、堅守為民初心,把增強為民服務作為履職的價值取向,協助黨委、政府做好知民情、解民憂、暖民心的工作。”洛南縣政協主席李江峰說。
堅守初心守護百姓健康

“葉楠,你跟大家聯系了沒?看看他們在培訓中還有什么需要協調的……”9月16日早8時許,匆匆走進辦公室,洛南縣政協委員、縣婦幼保健院院長冀亞玲就向助理問起醫生外出培訓的進展情況。自兩年前接過院長重擔以來,“人才強醫”便成了她心中分量最重的事。
面對基層醫院醫療技術短板,她與西北婦女兒童醫院、西安市兒童醫院等建立緊密型醫聯體,借助省級醫院技術幫扶,帶領團隊陸續填補了洛南縣在甲乳外科、婦科宮腔鏡檢查與手術、兒童口腔等領域的學科空白。
著眼加強人才培養,她創新推出“遠程指導+定期坐診”模式,邀請省級名醫通過線上會診、線下親診相結合的方式,破解縣級醫院“缺乏名醫”的難題。同時,她加大人才培養投入,兩年多來,累計組織醫務人員學習培訓40余人次,完成科室人員輪訓20余人次,為醫院長足發展筑牢人才基石。
作為一名縣政協委員,冀亞玲將委員職責與專業所長緊密結合起來,多次帶隊深入社區、鄉村開展“免費義診+健康咨詢”活動,把醫療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
今年6月,洛南縣婦幼保健院迎來了車載移動CT設備。這背后凝結著冀亞玲情系洛南醫療事業發展的拳拳心、殷殷情。
“把問題提到關鍵處、把建議說到點子上,關鍵是要心中始終繃著一根履職的弦。”冀亞玲說。
針對孕產婦、新生兒等特殊群體轉運檢查不便且存在風險的實際,在今年4月召開的洛南縣政協十屆四次會議小組討論會上,她提出“為婦幼保健院調配車載移動CT”的建議。令她深感欣慰的是,建議得到洛南縣政府的采納、落實。
“車載移動CT的投入使用,讓我真切感受到委員建言不是‘紙上談兵’,更體會到政府對民生訴求的重視。”冀亞玲說。
在洛南群眾口中,朝陽醫院就是“放心醫院”。這家由靈口鎮嶺底村簡陋衛生室發展而來的醫院,如今磁共振CT、GE四維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系統等先進設備一應俱全,內科、外科、婦產科等10多個臨床科室涵蓋常見病癥。

“醫院能有今天的規模,離不開李華院長的堅守與付出。”知情者如是說。作為縣政協委員、朝陽醫院院長,李華與醫院已結緣20多年。彼時的嶺底村衛生室,5間業務用房、8名職工、10張床位、簡陋的醫療設備就是全部家當。懷著對家鄉的熱愛,李華辭去大醫院工作,在父親帶領下,憑借精湛醫術和貼心服務贏得群眾信任,使衛生室年診治病人數達到7200多人次。
2010年,李華以嶺底村衛生室為基礎,通過招募專業人才、擴建診療用房等舉措,讓朝陽醫院發展成為一所輻射靈口鎮、古城鎮乃至全縣患者的綜合性醫院。
“過硬技術、滿腔熱誠、低廉收費,讓我們贏得了鄉親們的信任。”李華說。
十余載砥礪前行,她帶領醫院同仁秉承“救死扶傷,服務群眾”的宗旨,把讓群眾看病更便捷、更實惠落在了實處。作為一名縣政協委員,她深知履職為民初心所系,在縣政協全委會上提出了“加強鄉村醫生培訓”“完善婦幼急救設備”等建議。
服務群眾、履職為民,是政協工作的價值追求。多年來,她積極踐行社會責任,帶領醫護人員組成“健康扶貧醫療隊”,分期分批進村入戶宣講健康知識、扶貧政策,常態化開展送醫下鄉、免費義診活動,累計受惠群眾達1.2萬人。
“我要繼續以‘辦好人民滿意的醫院’為目標,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更優質的醫療服務。”李華說。
深耕產業帶領鄉親共富
產業發展是農民增收的動力源。在洛南縣鄉村振興的實踐中,許多政協委員以履職建言助力鄉村振興、立足專長優勢聯農帶農,以職責情懷展現新時代“委員之為”。

“小時候跟著父親在豆腐坊長大,看他磨漿、點鹵,一遍遍鉆研工藝,那時只覺得有趣,如今才懂這方豆腐背后是沉甸甸的責任。”洛南縣政協常委、縣民生食品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王翩然說起與豆腐結緣、傳承的今昔。
受父親影響,大學畢業后王翩然回到家鄉,與姐姐王洋一同扛起傳承“百年王家”豆腐的重任。口味是食品勝算的砝碼,她不斷推陳出新,開發出風味豆腐、香鹵干、代餐豆干等零食類產品,讓洛南豆腐突破傳統品類局限,逐步走出陜西、名揚全國。
2016年,敏銳捕捉到電商機遇,她投資創立憶農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以數字技術為紐帶,讓洛南農特產品搭上互聯網快車,率先在抖音開設賬號,直播石磨磨漿、手工點鹵的傳統流程,直觀展現洛南豆腐的匠心品質;在“百年王家”品質基礎上,聯合姐姐打造線上品牌秦農陽陽、黨建品牌紅映豆香?百年王家,產品迅速成為天貓、抖音等平臺的熱銷品。
如今,洛南豆腐產業已覆蓋全縣16個鎮域,帶動180多家企業協同發展,幫助超萬名群眾就業增收,綜合產值突破10億元。
“我想建一個集研發、生產、銷售、旅游、體驗于一體的洛南豆腐產業園,推動‘基地直連市場’,讓洛南豆腐香飄更遠。”王翩然說起新規劃與鄉親們增收共富夢。
飲水思源,不忘桑梓。在洛南產業振興隊伍中,縣政協委員、寧歸來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亞峰是個“有故事”的人。2020年,在外闖蕩21年的他,放棄江蘇的事業與資源,帶著對故土的牽掛回到洛南,一頭扎進農業沃土。

一次偶然機會,他與江蘇南京市江寧區農業部門干部結緣,接觸到蘇陜協作江寧橫溪小西瓜種植項目,由此從52座大棚起步走上創業路……
如今,他的合作社已整合600畝連片土地,建成420座大棚,配套1000立方米氣調庫與現代化育苗工廠。發展中,張亞峰細算“民生賬”:按每畝500元合理價格向村集體流轉土地,既避免耕地閑置,又保障農戶基礎收益;摸索出“西瓜—西紅柿—蒜苗/四季豆”錯季種植模式,讓土地“四季有產”,600畝地年總產值超千萬元,帶動更多農戶增收。
作為縣政協委員,張亞峰把“履職課堂”放在大棚里,聽群眾嘮家常、說訴求——
有農戶說“種地不賺錢”,他就推進土地流轉;有留守婦女說怕干活耽誤管娃,他就設靈活崗位……辦法總比困難多,如今他已帶動200余名留守婦女實現就近務工,兌現了“家門口掙錢還能顧上家”的承諾。
多年來,他飲水思源、回饋社會,2021年洪災時凌晨送西瓜到災區,2023年為環衛工人送去價值1.3萬元的西瓜……鄉親們說,“這個委員沒架子,跟咱貼心”。
“回鄉創業既是為了守著父母,也想讓家鄉的土地‘種’出希望,讓留守的鄉親有事干、有錢賺。”張亞峰說。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