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蘋果園附近的村民在采摘蘋果 受訪者供圖
□ 記者 白瑤
金秋時節,碩果壓枝。走進綏德縣名州鎮趙家坬現代生態示范農業園區,映入眼簾的是層層梯田如綠色波浪般在山間起伏,紅艷艷的蘋果掛滿枝頭,微風拂過,陣陣果香伴著泥土的芬芳彌漫在山坳間。
趙家坬現代生態示范農業園區位于綏德縣城東北12公里處。近年來,趙家坬村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方針,打造現代生態示范農業園區,探索出一條產業興、村民富、鄉村美的鄉村振興之路。
誰能想到,這片如今生機盎然的土地,八年前還是另一番景象——土地閑置、荒草遍野、人口流失。
“那時候,全村土地像碎片一樣,散落在深淺不一的溝壑之間,耕種艱難,村民種地一年忙到頭也掙不了多少錢,年輕人外出打工,全村只剩下不到100人,大片土地撂荒,當時從山上望去,滿眼都是荒草,看著令人可惜。”趙家坬村黨支部書記趙波回憶道。
轉機始于2017年。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在政策東風的吹拂下,趙家坬村“兩委”班子抓住機遇,結合綏德山地蘋果種植優勢,作出大膽決定:實施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流轉土地,發展蘋果種植業。
“當時我們把全村6000多畝土地全部流轉回村集體,其中1000多畝由村集體種植,剩余土地則承包給綏德縣二十四洼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二十四洼合作社’)統一經營。”趙波說,“這一步看似冒險,卻是我們打破小農經濟桎梏、走向產業化發展的關鍵一招。”
接手土地后,二十四洼合作社面臨的首要挑戰,便是黃土高原千溝萬壑、支離破碎的自然地貌。如何在這樣的土地上發展現代化農業?答案是重新規劃腳下的土地。
在合作社負責人丁汝澤的帶領下,一場重塑地形的行動開始展開。推土機、挖掘機開進荒山,對24塊陡峭的坡地進行集中改造,建設成適合機械化作業的寬幅梯田。
很快,昔日的荒坡禿嶺被一道道整齊的“綠帶”所環繞,黃元帥、紅富士等果樹苗在這里扎下了根。
有了地,更要懂“種”。2020年,園區蘋果種植迎來了技術升級。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趙政陽團隊在這里建立蘋果試驗站,手把手推廣“七個一”栽植法——選壯苗、挖大坑、施糞肥、澆足水等通俗易操作的標準,讓果樹成活率和長勢大幅提升。
2021年起,合作社依托試驗站引進瑞陽、瑞雪、維納斯黃金等20多個新品種,通過高接換優技術改造2000多畝果園,接穗成活率達98%以上,實現“次年結果”的高效轉化,快速優化了品種結構。
“今年我們各類品種預計產量能達到250萬斤,早熟品種黃元帥已經銷售一空,經常供不應求。”合作社總經理汪洋告訴記者,“供不應求的秘訣在于品質,我們的蘋果糖度能達到18%左右,果形端正、色澤艷麗,這既得益于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的氣候優勢,更離不開標準化的精細管理。”
2024年,園區的智能化建設步入“快車道”,8條智能選果線的正式投用,成為蘋果產后商品化處理的“神兵利器”。
“這套設備一天能分選4萬斤蘋果,能按果實大小、糖度、色澤甚至瑕疵進行4個等級的精準分選,這是以前純靠人工眼看手挑根本無法想象的速度和精度。”汪洋介紹。
今年,由中國電科集團援建的數字化果園項目在此落地,更是讓園區的管理效率實現了“翻倍”提升。
“以前灌溉靠人工,現在手機一鍵操作,病蟲害也不用滿地跑著看,傳感器會自動預警。”汪洋說,園區還全面采用現代化種植管理模式,通過節水灌溉、加裝防雹網、疏花疏果等綠色技術,保障蘋果天然、美味、優質的穩定品質。
蘋果產業雖好,但果樹從種植到盛果期需要七八年。如何“以短養長”,確保在發展過程中村民有持續收入?趙家坬村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條“多元增收”的融合發展之路。
站在園區的觀景臺上,層層梯田繞山轉,紅彤彤的蘋果點綴其間,遠處的人造景觀、燒烤區、小火車軌道隱約可見——這是趙家坬探索農旅融合的新嘗試。
考慮到果樹掛果需要時間,趙家坬種油菜花、玫瑰花發展觀光游,“春季賞花、秋季摘果”的模式很快打響名氣,年接待游客超10萬人次。同時,園區還在大棚中試驗種植木瓜、香蕉,探索“南果北種”,并搭配種植枸杞、西梅、山杏等特色作物,為可持續發展注入多元活力。
如今,趙家坬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園區已帶動周邊5個行政村共同發展,建成1.4萬畝果園,成為以山地蘋果產業為主導,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和生態旅游業協同推進的“產學研、種養加”一體化農業園區,先后獲得“新時代的高西溝”和“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示范區”稱號。
產業興旺了,最大的受益者是當地百姓。
“現在村民可以從這片土地中獲得三份收入,即通過土地流轉獲得租金,在園區務工賺取工資,年底還有集體分紅。”趙波說。
“去年我們就發放了務工工資430多萬元。從2017年至今,累計發放的工資已超過2000萬元,直接帶動周邊5個行政村、1200多人實現就地就近就業。”汪洋補充道。
隨著家門口就業機會的增多、收入的提高,曾經外出打工的年輕人開始“洄游”,常住人口增長到了如今的420余人。
站在新起點上,趙家坬現代生態示范農業園區的規劃很清晰。汪洋表示,下一步,將集中精力把“趙家坬”這個品牌做硬、做響,組建技術服務團隊,指導周邊農戶按照標準進行種植管理,將來以保底價統一收購,既穩貨源又帶鄉親增收。
著眼于未來產業鏈的延伸與拓展,趙波直言,計劃進一步發展教育培訓產業,圍繞山地蘋果的種植、管理等技術,開展系統性培訓,把趙家坬打造成一個行業交流與技術推廣的高地。同時,繼續探索木瓜、香蕉、西梅、山杏等特色種植,不斷豐富園區業態,讓趙家坬的振興之路走得更加穩健、寬廣。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