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滿淑涵
硬件設備“攜手”軟件系統打造全屋智能家居,高性能控制芯片“指揮”工業機器人實現精準操作……伴隨全球數字化轉型提速,電子信息產業正以顛覆性技術突破和產業鏈協同創新編織智慧生態,賦能千行百業。
“十四五”以來,陜西電子信息集團有限公司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實施戰略性重組整合,加快優化資源配置,以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深度融合為企業“強身健體”,打造創新力領先、競爭力卓越的一流電子信息產業集團,并擔綱全省半導體及集成電路、太陽能光伏、物聯網與傳感器等重點產業鏈“鏈主”企業,全力聚焦關鍵領域打好延鏈補鏈強鏈“組合拳”,用一個個鮮活案例寫下新時代“敢超”故事。
從“被卡脖子”到“甩開膀子”
護航一朵棉的生長、一根紗的形成、一塊布的織就,陜西電子長嶺電氣傾注四十余載心血,在國內首創“紡織全流程質量監控整體解決方案”和“智能織造系統”。
這家誕生于“一五”時期的企業,歷經沉浮,鑄就榮光:
新中國第一部無線電高度表、第一部多普勒導航雷達、第一部電子清紗器標記著發展里程碑上的“高光時刻”;上世紀80年代風靡全國的“長嶺”牌電冰箱更是躋身國內五強,一句“大樹底下好乘涼”的廣告詞家喻戶曉。
一路高歌猛進,也一路上下求索,企業怎樣才能走得遠、走得穩?
在陜西電子長嶺電氣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趙剛強眼中,切換紡織機電賽道,并不是“跨界盲選”,而是“打有準備的仗”“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電控是我們在行業細分領域的絕對優勢,也成為后來進軍紡織機電的有力‘敲門磚’。”
彼時,改革開放的東風為國內紡織行業帶來蓬勃發展契機,可作為衡量紡織產品質量關鍵的檢測儀器,卻被國外企業緊緊攥在手中。當時一臺條干儀的售價,竟高達一名普通工人幾十年的收入。
面對困境,國家果斷推動條干儀自主研發。憑借深厚的技術底蘊與卓越的高新裝備實力,長嶺電氣承擔起這一艱巨使命。
任務難不難?
內觀,國內一些研究部門曾多番嘗試均未成功,長嶺電氣“從零起步”,原理分析、電路設計、結構創新、技術集成、核心模塊研發……每一次前進都步履維艱;
外看,國外廠商已深耕這一領域多年,牢牢掌控市場話語權,甚至斷言“中國近期搞不出條干儀”。
攻關怎么干?
直面問題、迎難而上,戰略上堅定走自力更生之路,戰術上立足高起點與快速度,工程技術人員通過考察、學習和分析,終于找到破解之法。歷經兩年細致推敲、頻繁實驗,國內首臺條干儀成功問世,一舉改變國外儀器“一統天下”的被動局面。
然而,長嶺電氣在紡織機電的技術長征才剛剛開始。
“紡織產業鏈鏈條長、分工精細、工序復雜,隨著技術進步和高質量發展需求,產業鏈加速向智能化、綠色化轉型,這對我們而言,恰恰是發展新的增長空間。”趙剛強說。
如今,在長嶺電氣智能紡織裝備數字化車間,CFV3000智能驗布機每分鐘驗布60米以上,效率比過去人工肉眼驗布提高了三倍。
“不僅更快,而且更準。”長嶺電氣紡電公司高級工程師、驗布機軟件主管陸陽介紹,高清工業相機實時捕捉布匹過檢狀態,編碼器負責保證圖片分辨率,再運用算法模型提供處理方案,斷疵、細緯、邊緯松等問題解決起來就更具針對性。
這絕不是休止符,產業鏈仍在繼續拉長。
在科技創新與產業變革的共振中,長嶺電氣推動紡電設備覆蓋指導配棉、自動裝棉、異纖清除、棉條加捻、棉結和短絨檢測、成紗質量檢測、條干均勻度測試分析、噴氣織布、自動驗布全流程。
此外,長嶺電氣還可以為下游客戶提供智能控制系統,通過一張大屏,紡紗和落紗狀態、當月產量和效率、品種分布悉數可見,甚至可以點對點量化每名工人的KPI。
“眼下,紡織業正在向資金、技術密集轉變,我們也將持續加大產品研發投入,全力攻關儀器自動化、智能化等關鍵技術,打造更多契合市場需求的高端數智產品。”陜西電子長嶺電氣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紡電公司董事長王華分享發展愿景,“未來,我們不僅要穩增國內市場份額,還要緊抓共建‘一帶一路’機遇,進一步開拓海外市場。”
堅信發展方向、堅守長期主義,陜西電子長嶺電氣確立了包括紡織機電在內的“6+1”產業格局,一項項脫胎于傳統產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服務帶來寶貴機遇,也開啟嶄新未來。
從“被動響應”到“主動服務”
航空航天、信息通訊、武器裝備……電力與信號的傳輸都要靠電連接器完成,它就像保障系統穩定運行的“神經元”,小小身軀發揮關鍵作用。
從“三線建設”時期一路走來,陜西電子陜西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直專注于電連接器及互連產品的研發與生產。走進現代化生產車間,熱火朝天的生產景象撲面而來,絞線插針自動吊克機、去應力自動切斷焊接一體機正精細運行、趕制訂單。
“電連接器行業屬于充分競爭行業,我們要瞄準國家在低空經濟、商業衛星等領域的戰略布局和政策趨勢,加快技術迭代,持續降本增效,保障國家重點工程配套。”陜西電子陜西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范軍衛介紹說,“十四五”以來,公司一種微矩形電連接器已實現產業化,年產33萬只,廣泛應用于航天、航空等重點領域,多款高性能低損穩相、耐輻照、輕量化射頻同軸電纜處于行業領先地位。
“解剖”電連接器,探尋其中穩定傳輸、高效互聯、環境適應的秘密,細若發絲的“麻花針”深藏大乾坤——一根直徑0.65毫米的麻花插針,由7根銅合金絲“環抱”3根銅合金絲反向絞制而成,再經過切斷、熔焊、鐓粗,與插孔內壁形成7個緊密接觸點,最終制成高端電子元器件主要的連接器配件。
“熔焊是為了防止銅絲散股,就像扎麻花辮需要皮筋固定;鐓粗就是擠壓麻花辮兩頭,讓它形成鼓包接觸插孔,提升組件接口可靠性。”陜西電子華達公司微矩形設計所所長王婭孋邊形象化介紹邊拿起鑷子,小心翼翼夾出“麻花針”其中的一根放在高倍工業相機下,一旁的顯示器上瞬時呈現其全貌。
單個來看,一根這樣的“麻花針”并不起眼,但重大工程的成敗,往往取決于關鍵小構件的突破與創新。“麻花針”經排列組合后能夠“上天入海”,被廣泛應用于探月工程、國產大飛機、深海探測等領域。
“就不同規格的連接器而言,最少用到這樣的5芯,多的要用到100多芯。”王婭孋說,芯數越多,對插孔位置要求越高,目前陜西電子華達公司已經做到輕柔插拔、可靠連接。
為實現電連接器抗沖擊、耐振動、高性能、高可靠、小型輕量化,陜西電子華達公司還在不斷鉆研。
“要做到萬無一失,必須牢牢把握創新‘密鑰’。”陜西電子華達公司總經理張峰深有感觸地說,過去生產‘麻花針’主要依靠人力“慢工出細活”,工藝難度大、生產效率低,質量也參差不齊。隨著下游產業對連接器性能要求的不斷提高,智能、綠色制造成為行業發展的主流,自動化生產愈發普及。“我們現在已經可以將‘麻花針’做到直徑0.2毫米,減身量但不減性能。未來還將持續鞏固技術優勢,通過工裝夾具設計、改進工藝流程,進一步提升產品合格率和生產效率。”
市場導向、需求牽引,讓陜西電子華達公司嘗到甜頭:微矩形電連接器產業化項目落地后,精密車削、注塑成型等關鍵工序自動化水平不斷提升。研發投入不斷加大,也讓產品跑出更新換代的“加速度”。
2023年10月17日,“陜西華達”登陸深交所創業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作為市值管理的內核,企業自身的產品及業務發展需“細水長流”。
“持續深耕連接器核心賽道”,對陜西電子華達公司而言,有目標也有章法——
實施三項制度改革,讓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有平臺、有空間、有發展;
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戰略投資者,促使公司股權多元化;
打破“大鍋飯”,重新梳理研發人員薪酬體系,提高績效占比;
積極推進募投項目,大幅提升研發能力,加快產品產業化步伐……
“唯有創新才能應對市場變化,唯有創新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不光有技術創新,在陜西電子華達公司,管理創新、模式創新、體制機制創新、生產組織創新營造的創新生態正為企業涵養別人拿不走的競爭力。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