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詩道終南·心意長安”西安市慶祝第二十六個記者節暨媒體主題沙龍活動在長安區唐村舉辦。來自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媒體的新聞工作者齊聚一堂,以文字為媒、以初心為炬,共話新聞使命,暢談西安打造“唐詩之都”的生動實踐。
筆墨書變遷
見證城市“拔節生長”
“2017年,我第一次去中歐班列(西安)采訪時,年開行量不足200列,如今已突破3萬列。和中歐班列(西安)一起成長的還有西安愛菊集團,集團副總劉東萌多次接受過我的采訪,現在,能感覺到他心里底氣越來越足。”人民日報社陜西分社記者高炳是地地道道的西安人,他分享著自己在西安8年的采訪經歷,“我切身感受到了,家鄉在拔節生長”。
“這些年,我通過《人民日報》向讀者描繪古城西安的溫暖群像。我采訪過春節忙不停的快遞小哥、鄠邑區農家樂老板、灞橋區櫻桃種植戶、蓮湖區導盲犬訓導師,他們都是這座城市的主人,在普通生活中發光發熱,他們也是城市最亮麗的名片。”高炳說。
新華社陜西分社記者姜辰蓉以《行走城市二三事》為題分享采訪感悟。“在西安工作,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這里三步一古跡,五步一文物,文化遺產燦若星辰,帶給了我們永不枯竭的創作源泉。”
姜辰蓉說,西安的生態建設打破了許多人對北方城市的固有印象。“西安的高大喬木、灌木及花草錯落有致,每個層面都有綠化,曾有位天津的園林綠化專家在網上發帖稱贊西安的園林綠化水平,得到了許多來西安打卡網友的認同。這也激發了我想做一期關于西安園林綠化發展的新聞稿件,助力西安圈粉更多朋友。”
巧思融詩韻
共繪“唐詩之都”新景
“長安”二字,是唐詩中跳動的文化脈搏。作為唐代都城,西安正以這份獨有的文化稟賦為根基,聚力打造兼具國際影響力的“唐詩之都”品牌,為建設彰顯中華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注入澎湃動能。
活動中,大家圍繞“如何讓唐詩融入現代西安”展開熱烈研討,一個個兼具創意與可行性的建議,讓“唐詩之都”的輪廓愈發清晰。
如今,身穿羅裙的“長安麗人”已成為街頭最動人的風景,許多年輕人都喜歡穿著漢服在西安打卡拍照。陜西廣播電視臺記者王紫怡,就是位資深的漢服愛好者。
如何讓漢服與唐詩深度融合?她建議,西安市各區資源稟賦不同,可錯位發展。曲江新區可主打“宮廷風華”,復原《霓裳羽衣曲》中的華服盛宴;長安區等區縣依托終南山可打造“山水詩旅”,讓游客身著唐裝,漫步于“輞川煙雨”之間。還可以在地鐵報站中嵌入詩句朗誦;在老街巷設置唐詩墻繪與漢服打卡點,讓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偶遇詩意”。
“打造‘唐詩之都’一定要抓住年輕群體的興趣點,可以開發動漫、詩人主題盲盒,將唐詩改編成影視劇,形成多元、共生產業形態。還可以打造新媒體傳播矩陣,在新媒體平臺推出‘我在西安找詩句’打卡活動,讓線上引流帶動線下消費。”王紫怡說。
妙想連古今
讓唐詩“活”在日常煙火里
詩中之意如何與現代生活相結合?
“著名詩人王維曾寫過一首《觀獵》,通過描寫將軍狩獵過程,展現其驍勇英姿。其中有句‘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的詩句,我們如今就可以在新豐和細柳營之間建設一條跑馬道,并增設唐裝體驗等項目,打造體育競技類文旅產品,讓青少年在競技中了解古人渴望建功立業的思想情感。”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陜西總站黨委副書記侯濤娓娓道來。
新華社陜西分社副社長陳鋼說:“西安文化名人、文化大家云集,可開展文化名人講述唐詩故事等活動,推動唐詩進校園、進教材;還應借助西安41座國際友城的力量,加強互動交流,提升‘唐詩之都’的國際影響力。”
“打造‘唐詩之都’就是要讓市民游客在柴米油鹽之間找到心靈棲息的地方。比如,看到‘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就有了不懼遠行的勇氣。通過打造‘唐詩之都’,涵養城市文明風尚,讓城市不僅有人氣,還更有正氣,也讓在冊之詩變成在心之詩。”人民日報社陜西分社社長張鐵說。
陜西廣電融媒體集團(陜西廣播電視臺)副總編輯郭雄建議,“唐詩之都”的品牌營銷要尊重分眾傳播規律,聚焦歷史愛好者、中小學生、漢服愛好者等群體,打造行走的唐詩路線、沉浸式劇目等場景,通過爆款內容打造,把品牌做大做強。
交流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陜西總站記者張恩雨提出“詩意地圖”計劃,建議開發唐詩AR地圖系統,讓游客能與虛擬詩人合影對詩。“西安文化資源豐富,可以發起新樂府活動,邀請音樂人、藝術家和學生共同創作現代唐詩作品,用新形式激發年輕人的文化熱情。”
西安廣播電視臺記者郝沖則提出了“長安詩會”全民唐詩文化競技大賽的構想,希望通過比賽讓唐詩走進市民日常生活。他還建議在詩路地標設置打卡點,用讀詩兌換非遺文創的方式,讓文化傳承變得可觸可感。
在這座浸潤著千年詩意的城市里,新聞人正以初心為墨、以使命為紙,記錄著西安的日新月異,參與著城市的文化建設。大家堅信,在筆墨書香與城市煙火的交融中,“唐詩之都”將讓城市更加美好。
記者 拓玲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