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記者 白瑤 記者 李榮
樊星 韓璋
“路口缺信號燈是主因”“建議早晚高峰增加疏導力量”“流動攤販的治理是關鍵”……10月22日,在渭南市臨渭區杜橋街道三賢社區,一場由政協委員、社區干部、群眾代表及交警、綜合執法等部門負責人共同參與的協商議事會正在進行。
基層是民情民意的源頭,也是民主實踐的沃土。今年以來,臨渭區政協積極響應市政協部署,以“眾事‘秦’商量—臨事好商量”協商議事平臺為核心抓手,扎實推進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深度融合,建成覆蓋各街(鎮)的協商議事室20個、特色委員工作室6個,將協商觸角延伸至基層“神經末梢”,讓民主協商在基層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當日,記者走進臨渭區多個街鎮、社區,實地探訪臨渭區政協如何精準對接群眾需求,將“商量”成果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實惠、治理效能和發展動力。
基層治理:協商聚力促和諧
今年5月,臨渭區政協在杜橋街道三賢社區設立政協委員聯系點,將轄區16名委員納入聯系點,每月召開一次協商會,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據了解,臨渭區杜化路與同信德市場丁字路口人流車流密集,高峰期擁堵嚴重,安全隱患突出。臨渭區政協收到有關社情民意信息后,將此確定為協商議事議題,指定杜橋街道協商議事平臺組織協商。
經過參會各方意見的充分碰撞,短短兩小時內,協商共識高效達成:設置紅綠燈,延長隔離帶,菜市場提供免費攤位,各部門聯合宣傳引導。會后,將形成的《協商紀要》報送相關部門跟蹤落實,困擾居民的“堵心路”即將迎來暢通。
首次參會的渭南市政協委員、市中心醫院護師姚文艷感慨地說:“協商讓不同聲音有序表達,也讓解決方案更貼近實際。”
“協商議事平臺為化解基層矛盾提供了有效溝通渠道,促進了社區和諧穩定。”杜橋街道三賢路社區書記安小波說,下一步,將圍繞公交站牌優化、老舊小區改造等問題繼續運用協商平臺尋求共識。
在解放街道,協商議事平臺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其創新推出的“有事‘碼’上議”線上平臺,成為聽民聲、解民憂的快捷渠道。
“現在充電方便又安全,政協辦了件大實事。”在臨渭區解放街道幸福小區,看著眼前130個新安裝的電動車充電口,居民趙女士由衷點贊。這項惠及600余戶居民的民生工程,源自一次線上“吐槽”。
今年5月底,線上平臺收到幸福小區群眾反映:“充電難”長期困擾大家,電動車上樓充電屢禁不止,安全隱患突出。
隨后,委員們迅速開展實地調研,了解到小區共有電動車600余輛,卻僅有4處車棚、108個充電口,供需嚴重失衡。解放街道協商議事室立即組織政協委員、物業公司代表、社區干部、區城投公司、區住建局等單位開展協商,最終決定增建車棚和充電口。
“我們通過‘線上接訴、線下解困’,實現民意收集與問題解決‘零時差’,確保協商鏈條不脫節、落實有回音。”解放街道協商議事室第三召集人張亞軍介紹,下一步,將持續健全機制,讓協商平臺在基層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
民生實事:協商解題惠萬家
社區養老是群眾日益迫切的期盼,在臨渭區人民街道新民社區,這一期盼正通過“臨事好商量”基層協商平臺,逐步從愿景變為現實,成為惠及千家萬戶的暖心工程。
走進新民社區,針灸按摩室、小型多功能演藝室、多功能健身中心等適老設施一應俱全,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專業化的康樂服務。這種集生活照料、醫療康復、文化娛樂于一體的“嵌入式”養老模式,正以其便捷、專業、溫馨的特點,成為社區老年人日益青睞的生活方式。
新民社區是典型的老齡化社區,60歲以上老年人占社區總人口的近30%。此前,社區原有養老服務站設施陳舊、功能缺失,難以滿足老年人在醫療保健、文化娛樂等方面的多元需求。
民有所呼,政有所應。臨渭區政協調研發現這一民生痛點后,決定在新民社區設立養老服務委員工作室,積極探索“嵌入式”養老模式,并協同街道協商議事室,采取問卷調研、入戶走訪、充分論證、多方協商等方式,最終形成可行方案:多渠道籌集資金,在原日間照料場所安全加蓋擴容,引入專業機構,增設醫療保健、文化娛樂等多功能區,為社區1800余名老人提供日間照料、康復護理、文化娛樂、上門送餐等多元化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協商成果得到持續深化。養老服務委員工作室還聚焦“家門口養老服務”議題,邀請政協委員、養老機構、職能部門協商,在需求識別、資源整合、服務優化、政策落地等方面達成共識,推動市第一醫院與社區養老機構簽訂合作協議,為社區老年人提供定期巡診、建立健康檔案、應急救護等服務。
人民街道黨工委副書記、協商議事室召集人邢璐表示,下一步,將持續優化協商議事機制,緊扣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推動基層協商議事平臺向“一老一小”等領域拓展。
從設施改造到服務升級,從單一照料到醫養融合,這場生動的基層協商實踐,不僅將“問題清單”變為“幸福賬單”,更彰顯了“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蘊含的治理智慧與為民情懷。
產業發展:協商賦能注動能
金秋時節,走進臨渭區下邽鎮葡萄產業園,一串串晶瑩剔透的葡萄掛滿枝頭,果農們的臉上滿是豐收的喜悅。作為全國鮮食葡萄生產基地,下邽鎮葡萄種植面積達6.8萬畝,占全鎮耕地面積的57%,成為當地群眾的“致富果”。
然而,銷售渠道單一、技術水平低等現實問題,一度讓不少農戶感到焦慮。針對這些難點堵點,下邽鎮協商議事室主動作為、精準發力,聚焦產業發展中的難點堵點,定期舉辦技術培訓,為203戶困難種植戶聯系85名優秀代辦人進行對口幫扶;在葡萄交易期,積極調處市場糾紛,平衡果農、代辦、客商關系,保障產業健康發展。
下邽鎮協商議事室自今年5月成立以來,依托“黨委點題、委員交題、群眾出題”機制,探索創新“三六五”工作法,高效解決多項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三六五’工作法圍繞議事前、中、后三個階段展開,細化為六個工作步驟,重點聚焦群眾增收等五類實事。”鎮黨委副書記、協商議事室召集人韋麗娜介紹,這套“機制+方法”的組合拳,精準對接果農銷路、產業技術幫扶等群眾實際需求,已成為助力產業發展的重要抓手。
據了解,臨渭區政協基層協商議事平臺運行以來,已累計開展協商議事活動41次,征集梳理社情民意信息23件,成功推動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31件,切實將政協制度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效能與服務實效。如今,基層協商議事平臺已逐漸成為臨渭區傾聽民聲、匯集民智的“直通車”,破解難題、服務群眾的“連心橋”,更是凝聚共識、賦能發展的重要載體。
臨渭區政協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著力在平臺提質增效、委員履職管理、成果轉化閉環和宣傳引導普及上下功夫,持續深化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有機融合,讓“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在基層蔚然成風,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