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9日,西安交通大學科研團隊在調試自主研發的紫外光電子譜分析儀。
“十四五”收官在即,省科技廳在新聞發布會上公布的全省科技創新“成績單”振奮人心。
五年來,三秦兒女以改革破局、以創新攀高、以生態筑基,科技創新“關鍵變量”持續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書寫了科技強國建設的“陜西答卷”。
以改革破局
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發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點燃這個“新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器”。
陜西以秦創原這個全省創新驅動發展的總平臺為牽引,在全國率先推廣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形成了“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轉化模式。
“‘十四五’期間,研究院錨定新型科研機構定位,持續深化改革創新,實現工程化技術突破26項,研發新產品超過200種,高科技公司增長到49家,新增科創板上市公司2家、北交所1家、新三板4家。”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院長梁書錦介紹。
為了加速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向生產線,陜西組織校企共建“智能建造”“鋁鎂鉬深加工”等重點產業鏈和學科鏈協同創新聯盟,增設重點產業鏈協同創新專項,聚焦產業需求,一體推進科技攻關、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
“截至目前,全省高校職務科技成果資產單列管理超過10萬項,轉化科技成果4.1萬項。今年1月至9月,全省高校技術合同成交額78.14億元,同比增長8.73%。高校簽訂技術合同數量排名首次進入全國前三。”省教育廳副廳長何玉麒介紹。
在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中,陜西成立全國高校首家技術經理人學院,指導各市區企業選聘“科技副總”“科技顧問”1208名,形成“人才+項目+產業”聯動機制。西安市率先開展“先投后股”試點,累計培育技術經理人超4800人,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4500億元。
科技金融的創新賦能同樣關鍵。陜西出臺科技金融50條,創新“五項機制”,組建首期100億元省級科創母基金,科技型企業貸款余額超4200億元,為科技創新注入源源不斷的金融“活水”。
以創新攀高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只有筑牢基礎研究的“壓艙石”,才能為科技創新提供不竭動力。
“十四五”期間,陜西著力培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高質量科技供給,完成在陜全國重點實驗室重組,加快建設空天動力、含能材料等5家陜西實驗室,培育建設光子科技、新能源汽車等陜西實驗室,持續優化建設省重點實驗室235家,構建具有陜西特色的實驗室體系,打造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原始創新策源地。
源頭創新的持續發力,帶來了創新成果的密集涌現,成為創新發展的硬核底氣。2023年度,陜西主持和參與的47項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主持完成項目數居全國第二,彰顯“陜西制造”的科技含金量。
為將原始創新成果轉化為發展實效,陜西深化“兩鏈”融合,動態編制“四鏈”融合圖譜,建立“五個一批”高質量科技項目庫和“四張需求清單”,以“揭榜掛帥”方式部署“兩鏈”融合項目,快速響應、超常規部署重大應用攻關項目,靶向部署重大科技攻關項目。
“兩鏈”融合的高效推進,離不開高能級平臺的聚合賦能。在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中,陜西圍繞“一總多區”布局21個未來產業創新聚集區,匯聚1.07萬家科技企業和690個科創平臺,組建891支“科學家+工程師”隊伍。
創新動能最終轉化為產業升級的強勁勢能。全省21個國家級產業集群創新發展,有色金屬及新材料產業形成國內最大的稀有金屬材料產業集群,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規模位居全國第四,新能源汽車、光伏等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并成為全球重要的生產研發基地。
以生態筑基
創新生態是區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企業是創新生態的核心主體,也是產業發展的關鍵載體,更是生態活力的直接體現者。陜西立足創新生態培育,精準實施科技型企業“登高、升規、晉位、上市”四個工程,為企業創新成長搭建階梯。2024年,全省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2.99萬家、高新技術企業超1.94萬家,分別是2020年的3.71倍、3.13倍;科創板上市企業16家、北交所上市6家。
創新生態的良性循環離不開產學研的深度協同。高校院所作為創新生態的重要智力支撐,在賦能企業創新能力提升中發揮著關鍵作用。西安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別朝紅介紹,西安交通大學與包括58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內的248家合作企業簽署共建聯合研究院協議,與94家龍頭企業建立校企深度融合創新聯合體,在工程化環境、實戰化項目、有組織科研、全鏈條創新和成果轉移轉化中培養了一批工程碩博士。
知識產權服務的提質增效為創新成果保駕護航,讓創新生態更具吸引力和生命力。陜西聚焦創新生態中的關鍵環節,健全知識產權服務體系,建設76家高價值專利培育中心,實施“靈犀計劃”促成56件專利對接簽約,轉化金額3.5億元。省知識產權局黨組成員李曉鳴介紹,全省建成知識產權大數據公共服務平臺,引入上海技術交易所組建西安知識產權交易服務中心,知識產權服務的升級讓創新生態的價值轉化通道更加通暢。(群眾新聞記者 張梅文/圖)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