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 藍田縣玉山鎮中心學校的校園在夏日的陽光下煥然一新——曾經單調的水泥地,如今躍動著信仰的鮮紅、節氣的韻律與知識的火花。這豐富多彩的變化源于西京學院設計藝術學院8名研究生黨小組組成的鄉村志愿支教服務團。6月16日至20日,他們以畫筆為媒,將超1000平方米的操場水泥地變成“地面課堂”,踐行“美育潤心,黨建鑄魂”理念,點亮120名鄉村孩子的藝術夢。

三維課堂繪就信仰底色
“我們構建了‘紅色基因傳承’‘傳統文化活化’‘心理健康關愛’三維賦能體系,讓黨建真正融入美育實踐的全鏈條。”支教團隊長馬倩展示精心編制的黨建活動手冊時,眼中滿是熱情。
在“信仰之路”長征主題畫區,湘江戰役的硝煙、遵義會議的曙光被巧妙轉化為28個互動游戲坐標。孩子們每跳躍至一個節點,黨員們便化身“黨史講解員”,用生動鮮活的語言將紅色故事娓娓道來。
“時序密碼”二十四節氣畫區則將農耕智慧與現代美學悄然連接。谷雨時節的秧苗、小滿時節的麥穗,通過卡通形象躍然地面。
“創意童園”綜合游戲區更是別出心裁,創新性地將數學公式融入跳房子格子,拼音字母知識嵌入迷宮陣設計,學習在游戲中自然發生,歡笑聲與驚嘆聲交織成夏日的動人樂章。
“我們發揮專業優勢,運用數字化設計,”黨小組組長徐凡補充道,“配套開發的AR程序將靜態地畫升級為可探索的立體課堂,只需手機一掃,便能觀看節氣動畫、聆聽農諺童謠、增長節氣知識”。

美育課堂播撒希望火種
在支教團隊的精心策劃下,美育的“種子”在玉山鎮中心學校這片土地上悄然生根。支教團隊為玉山鎮中心學校120余名學生量身打造美育課程,將專業性與趣味性融為一體,讓美育從“課堂”走向“心靈”。
在“自我認知啟蒙課”上,留守兒童用抽象線條勾勒出對遠方父母的思念。馬倩老師引導他通過色彩表達情感:“紅色是牽掛,藍色是孤獨,但畫面上還有金色的陽光——那是希望。”在老師的啟發下,留守兒童將對家人的思念化作畫紙上充滿張力的抽象線條。
“色彩科學實踐課”則把課堂搬到了校園花壇。張婧怡帶領學生觀察彩葉芋的葉脈,運用互補色原理創作樹葉拼貼畫,讓孩子們于自然無字書中發現美的規律。“原來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調色盤!”孩子們的驚嘆聲此起彼伏。此外,課程還以達利“記憶的永恒”為靈感,引導孩子們用粘土塑造扭曲時鐘雕塑,具象化探討抽象時間概念。
非遺傳承體驗課上,黨員們給學生們演示長安紙漿畫技藝。孩子們用廢舊報紙等材料,重現大雁塔浮雕的壯美。
“美育的意義,遠不止于教會孩子畫畫或手工,而在于喚醒他們對世界的感知力、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未來的信心。”馬倩老師說。

黨建之光在成長中延續
6月20日,設計藝術學院研究生黨支部與玉山鎮中心學校黨支部聯合舉辦“七一建黨”主題黨日活動,為雙方的合作按下“長效鍵”。
在支部共建儀式上,徐凡提出“地繪課程化”方案,建議將24節氣地畫轉化為常態化教材,開發《鄉村美育實踐手冊》,讓地面藝術資源轉化為常態化教學工具;黨員們與15名留守兒童簽訂幫扶協議,捐贈畫材禮包,并啟動“成長檔案”跟蹤機制。馬倩還為單親家庭學生設計了專屬的“色彩療愈”課程,用藝術溫暖心靈。
“我們不僅要以畫作點燃孩子們的藝術火花,更要留下一支‘帶不走’的美育隊伍,讓藝術之花在此地長久綻放。”徐凡介紹,團隊經過實地調研,摸清當地教學情況與資源短板后,精心編寫詳細教案,還因地制宜提供本土材料替代方案,目前已為當地教師開展數字化教學培訓,并錄制《AR地畫操作指南》《紙漿畫教學視頻》等課程資源。
活動期間,徐凡、張婧怡、馬倩等黨員聯合校方教師深入5戶特困學生家庭家訪,捐贈書包、畫具,并為每位學生建立包含繪畫能力、心理評估的個性化“成長檔案”。針對“隔代教育美育缺失”問題,團隊迅速推出“周末云端親子課堂”,錄制《自我認知繪畫入門》教學視頻,通過線上互動引導祖孫共同創作。
水泥地上的斑斕畫卷終會斑駁,但美育與信仰的種子,已在孩子們的心中破土生長。“這不僅是支教,更是一場心靈共鳴、攜手成長雙向奔赴的成長。當研究生們俯身傾聽孩子們的心聲時,他們也在重新認識教育的本質;當畫筆在水泥地上描繪色彩時,青春也在鄉村振興的畫卷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指導老師張帥表示,未來,藝術學院研究生黨支部將持續深化與藍田縣玉山鎮中心學校的合作,通過“藝術+黨建”的創新模式,構建長效幫扶機制,用實際行動詮釋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的文化動能。(尚磊)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