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校部分師生與“信使號”流星雨試驗火箭合影

“人工流星雨”的軌跡劃破夜空(長曝光堆疊合成)
日前,英仙座流星雨迎來年度極大值,戈壁深處的夜幕卻因一場科技奇觀更添璀璨。8月12日22時30分,“信使號”流星雨試驗火箭直沖云霄,在高空綻放60簇熾烈光團。這些“人工流星”與自然流星交相輝映,緩緩灑落于深邃天幕,標志著中國首次“人工流星雨”試驗圓滿成功,沙漠環線上數千名游客共同見證了這一震撼時刻。
這場夜空盛宴的締造者,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空間科學與技術學院謝楷教授帶領的“空天電子技術”團隊。長期以來,他們穿梭于實驗室與戈壁之間,以千百次仿真試驗積累技術微光,將冰冷的推進劑、芯片與算法,轉化為這場可觸可感的“流星雨”。
科技“復刻”流星雨有何意義?
自然流星的隨機浪漫引人向往,為何要耗費心力以科技“復刻”?
謝楷教授的解讀揭示關鍵:“掌握人工造流星的技術,本質是擁有調控天象的能力,其價值遠超表面浪漫。”
在科學研究領域,“人工流星雨”的成功發射,讓人類首次具備向空間主動注入物質的能力。團隊可向特定區域發射人造流星群,人為擾動、干預電離層;還能在流星燃燒時注入稀有示蹤離子,通過觀察示蹤離子的擴散軌跡,探究高層大氣與電離層中未明確的物質輸運、能量耦合機制,為空間科學、地球物理、電磁學等領域開辟新研究路徑。
應用層面,自然流星在高空燒毀后形成的“流星余跡”,可反射無線電波實現“流星余跡通信”——這種方式隱蔽可靠,是極端條件下的儲備通信手段,能在常規通信中斷時保障遠距離保底通信。但自然流星存在時間短、出現概率低,數據傳輸率僅約2kbps(每秒100個漢字),發送一條短信息常需等待數小時;而“人工流星”可精準調控位置、時間與數量,還能通過調配燃燒成分,讓尾跡電子密度更高、持續時間更長,實現信息連續傳輸,為應急通信主動“補給”。
“人工流星”如何誕生?
打造“人工流星雨”,遠非將燃燒物送上天那么簡單。團隊首先要突破兩大核心技術:一是通過火箭推進,讓“人工流星”達到與自然流星相當的初始速度和高度;二是借助特殊高能化學反應,模擬自然流星數千攝氏度的高溫燃燒過程。同時,為區分自然流星、滿足觀測需求,需在燃燒物質中摻入含特征光譜的金屬示蹤劑。此外,高速投放、氣動穩定、熱焰防護等難題,曾讓項目險些在發射申請階段夭折。
關鍵時刻,謝楷團隊主動攻關,聚焦新一代流星燃料點火發射系統?;陂L期等離子體技術積累,團隊創新提出全新點火機理——利用特定頻率強電場與含能材料中高價氧化學鍵產生共振效應,將傳統“點火”變為“發火”。這一突破讓化學反應從物質內部激發,不僅實現含能物質“冷態”發火與真空環境可靠引燃,更將電能消耗降至傳統火工品的1/50至1/100,滿足60枚流星簇同時發射的電流需求。
試驗推進中,時間壓力接踵而至。團隊需在極短周期內完成從概念驗證、系統研發、地面試驗到上天應用的全流程攻關,還要實現技術成熟度從3級到6級的“三跳級”。為此,他們將電氣系統研發節點精確到天,為試驗火箭定名“信使號”,采用二級固體火箭改裝方案——在原二級火箭位置加裝專用發射艙段,內置60個徑向排列的流星體發射裝置。
為趕在8月12日發射Deadline(最后期限)前交付,團隊面臨更大挑戰:電氣系統總裝測試流程環環相扣,無任何彈性時間,按原計劃推進必將延誤;縮減環境試驗則不符合航天規范。工藝負責人張寶老師果斷決策:拆分熱密封工藝與后續測試,讓“工藝在路上完成”。點火器需特殊耐熱材料密封(承受瞬時1000℃高溫),而材料固化需24小時——團隊在材料初步固化4小時、確保不流淌后立即啟運,利用運輸時間完成剩余20小時固化,抵達總裝地后補全后續試驗,成功搶出關鍵時間窗口。
8月12日22時30分,搭載60顆“人工流星”的火箭準時發射。火箭升空后,60顆流星分批次在預定高度綻放,觀測團隊不僅記錄下30枚流星簇同時綻放的震撼瞬間,還捕捉到“人工流星”與自然流星同框的畫面,精準驗證了二者光譜特征存在明顯差異的任務目標。
此次“人工流星雨”試驗,不僅實現點火機理、高效調控等多項技術突破,更開創“前沿需求驅動、教學科研融合”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中國航天技術應用與人才培育寫下新注腳。
文/記者任娜 通訊員劉思琦 圖/受訪者提供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