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神木市馬鎮鎮太子山作業區的高處遠眺,曾經的黃土禿嶺如今已被層層梯田和蔥郁林木覆蓋,密布山間的檸條、樟子松、山桃在陽光的照耀下,煥發著勃勃生機。30公里外,坐落在水磨河林場的大莊森林康養基地里,游客們悠然散步,盡情沐浴著陽光,欣賞美麗的秋景。
10月14日,“守護綠水青山 書寫榆林綠色答卷”采訪活動走進神木市,記者們見證一座荒山的綠色逆襲。
馬鎮鎮地處沿黃土石山區,曾是神木生態脆弱的區域之一。
“過去一下大雨,黃土裹挾著石頭往下沖,地里剛長出的苗就被埋了。”馬鎮鎮盤塘村村民說。由于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這里的農民種地難有收成。
轉變始于太子山作業區的綜合治理。
“我們對沿黃土石山區進行生態修復治理,山頂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坡洼進行綠化造林,溝底打壩蓄水。”神木市林草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王志強介紹,“治理過程中,我們采取空壓機鑿石坑、無人機運輸苗木、人工換填土、遠距離抽水等措施,解決山勢陡峭留不住土、土層淺等問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在石頭山上種樹,如同在鋼板上繡花。”一位在太子山工作了12年的護林員說。經過這樣的精細工作,太子山作業區的林木覆蓋率從2012年的不足15%提升到現在的67.3%。
“下一步,我們將在林區管護上下功夫,同時積極配合當地政府做好太子山文旅項目建設工作,力爭給當地群眾帶來更多收益。”王志強說,“如今,我們發展森林康養,走出了‘不砍樹也能致富’的新路子。”
在水磨河林場,大莊森林康養基地依山就勢而建,僅進行必要設施建設,且所有建筑采用環保材料。漫步林間,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據介紹,這里的負氧離子含量較10年前大幅躍升,每立方厘米空氣中的負氧離子濃度遠超城區,成為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吸引游客紛至沓來。
生態持續向好,群眾過上了好日子。
在太子山,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原來跑水跑肥的坡耕地變成了高產梯田,農民開始種植谷子、豆類等作物,畝均收入翻了兩番。護林員發現這些年山雞、野兔明顯增多,還發現了狗獾、狐貍等動物的蹤跡。大莊森林康養基地成為自然教育示范基地,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少年在這里學習有關生態方面的知識。
2025年,神木市營造林草52.6萬畝,森林撫育26.2萬畝,栽植各類苗木2400萬余株。今天的太子山作業區和水磨河林場,“訴說”著黃土高原上的綠色奇跡。(記者 馬騰)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