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的駝隊,曾為世界運去絲綢與瓷器;今日西安企業組成的新商團,又為世界帶去什么?
答案,寫在從長安延伸至世界的“新航道”上。
今日西安,正將地理上的“內陸腹地”,轉化為流通全球的“物流樞紐”;更將古今絲路上流淌的開放智慧,落地為雙向奔赴的生動實踐。
西安企業正以“立體式出海”的磅礴手筆,從“走出去”的探索,邁向“走進去”的深耕。
多元路徑,西安企業闖蕩全球市場
近年來,西安企業出海呈現出科技特色鮮明、出海范圍覆蓋全球、出海模式多元豐富等顯著特點。
在出海企業中,既有諾瓦星云、鉑力特等硬科技企業,也有陜汽集團、愛菊糧油等傳統制造業、農業企業,形成了科技企業與傳統企業并駕齊驅的出海格局。

這些企業依托各自優勢,探索出了產品出口、技術服務、海外投資、工程建設、跨境電商、研發合作、文化輸出、國際標準制定、資本市場運作等九大出海路徑,展現出“西安制造”與“西安智造”雙輪驅動的鮮明特色。
在產品出口方面,產自西安的比亞迪新能源汽車每年有數十萬輛銷往全球;在技術服務方面,陜鼓集團從單一設備出口,逐步轉向設計、運維、技術許可等整體解決方案的輸出。
今年9月,由陜鼓集團為贊比亞聯合資本大型化肥項目提供的多套空分裝置核心壓縮機組順利完成安裝工作。陜鼓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的技術和服務已經走向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充分展現了西安制造的硬實力。”
跨境電商則在“線上絲綢之路”上開辟了新通道。陜西絲路城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元朝輝介紹,公司貨物通過便捷的國際物流網絡運往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國家以及俄羅斯,實現了“絲路電商”的蓬勃發展。
跨越山海,西安智造鏈通全球
西安制造業企業積極擁抱科技浪潮,一方面深耕核心技術,推動產品向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邁進;另一方面,將服務嵌入產業鏈全過程,不斷提升附加值。
在陜西汽車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裝廠,流水線上每6分鐘就有一輛重卡下線,這些車輛從西安出發,駛向全球150多個國家。
如今,中國每出口5輛重卡就有1輛來自陜汽。在沙特阿拉伯和菲律賓,陜汽突破了銷量紀錄;在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阿爾及利亞,陜汽的市場占有率位居榜首,成為當地深受信賴的重卡“第一品牌”。
陜汽的國際化之路得益于許多國際人才的貢獻,哈薩克斯坦小伙安凱即是其中之一。安凱與陜汽的緣分始于2013年他在西安留學時的一次展會翻譯工作,此后他便加入陜汽并作為駐阿拉木圖的銷售代表,成為搭建兩地商業與文化交流紐帶的“牽線人”。
另一家制造業企業——陜西建設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則持續創新瀝青攤鋪機、新能源礦用防爆膠輪車等核心產品,今年出口額已占制造板塊的近60%。
“我們的攤鋪機在3米范圍內平整度誤差可控制在2毫米以內,這是國際領先的技術水平。正是憑借這樣的技術實力,我們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站穩腳跟,讓‘西安制造’的路機設備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鋪就條條通途。”陜建機股份產品研究所副所長趙力銘表示。
新老力量,多元市場各展風采
在西安企業出海的大軍中,國企與民企并進,傳統產業與新興科技交融,形成了多元市場主體共同開拓國際市場的生動局面。
西安愛菊糧油工業集團從“走出去”的先行者成長為“走進去”的生態構建者,其依托便捷的國際物流通道,構建了覆蓋種植、加工、銷售全環節的跨國產業鏈。
“國際物流大通道給我們帶來了巨大影響,”愛菊集團黨委書記劉東萌介紹,“中歐班列實現了 ‘門到門’運輸,班列停靠點距離進口商品超市不到500米,推著小板車就能將進口商品送上貨架!”
新興科技企業也在國際舞臺上大放異彩。總部位于西安的歐卡智舶,在全球自動駕駛領域展現出強勁競爭力。作為船舶自動駕駛企業,歐卡智舶已落地全球12個國家超千艘船舶,展現出跨水域、多場景、全鏈條的系統賦能能力。
與此同時,更多西安企業正通過資本市場拓展全球業務。陜西泰豐盛合等企業積極布局國際市場,展現出西安企業出海的多樣性和活力。
“目前,我們已成功建立了海南進出口貿易、寧波進出口貿易、江陰能源化工貿易、香港進出口貿易4大貿易中心,業務范圍觸達21個省,并輻射非洲、中東等地區的多個國家。”陜西泰豐盛合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立足西安,輻射全球。陜西泰豐盛合的發展歷程印證了西安企業從“走出去”到“融進去”的國際化征程。
從駛向世界的重卡,到遍布全球的新能源車;從哈薩克斯坦田野上興建的糧油工廠,到覆蓋百余國家的工業技術服務,西安企業的出海故事,已不再是一般意義上的“產品出口”,而是構建出一幅多層次、多維度、多領域并進的“立體式出海”新圖景。
西安企業的“立體式出海”,首先體現在空間的廣袤與形態的多元:其“足跡”東至菲律賓、南抵沙特、西達哈薩克斯坦,覆蓋全球150多個國家。它們帶出去的不僅是“西安制造”,更是“西安方案”——從陜汽重卡的“產品出海”,到陜鼓集團技術許可的“標準出海”,再到愛菊集團構建“田間到餐桌”全鏈的“產業鏈出海”,層次極為豐富。
這種“立體”,也體現在出海主體的多元協同:陜汽、陜鼓、愛菊、陜西泰豐盛合等企業,它們共同組成了梯次分明、優勢互補的“聯合艦隊”。
這種“立體”,還體現在落地生根式的精準融合:例如陜汽通過“一國一車”的定制策略、建立海外生產基地、培養本土人才,實現了從“賣出去”到“扎下根”的跨越,完成了產品、技術、標準與文化的深度交融。
如今,西安企業的出海故事,已漸漸超越了傳統的產品出口模式,在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進程中,刻下了鮮明的“西安印記”。
文/記者 劉驍華受訪者供圖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