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黃河濕地的“飛羽精靈” 記者 馮曉瑞 繪
當秋風吹黃了蘆葦,染紅了灘涂,陜西黃河濕地便成了“飛羽精靈”的樂園和候鳥遷徙途中的“五星級驛站”。此時,這里的鳥類多樣性調查工作也開始忙碌起來,“任鳥飛”陜西項目的調查員們或驅車穿梭于鄉間小路,或徒步踏過泥濘灘涂,從清晨到日暮,用鏡頭和筆記錄下“萬鳥翔集”靈動場景的同時,也記錄下濕地的生態脈動。
調查員的“尋鳥密碼”
“秋季是鳥類遷徙的高峰期,也是監測的黃金期。大家務必記錄清楚‘種類、數量、生境、行為’,不要遺漏任何細節!”調查當日凌晨5點,調查組全員集結完畢。臨行前,負責人張小勇拿著記錄表給調查員們再次分配任務。
此次調查分為A、B兩條路線,每路共設有3條樣線,采用“開車+步行”結合的方式,聚焦河流、淺灘、蘆葦蕩、農田等多種典型的鳥類生境,計劃兩天完成。“秋季鳥類要么在遷徙途中停歇覓食,要么準備在此越冬,不同生境對應不同的鳥類群落,一個都不能漏。”張小勇說。
兩個小時的車程,兩路調查員從西安出發分別到達黃河大荔段、合陽段的監測點。此時,晨霧雖未散盡,但濕地的氣息已撲面而來。蘆葦蕩隨風起伏,發出“沙沙”的輕響,偶爾有幾只白鷺從車旁掠過,留下一道白色的弧線。“看!那邊的樹梢上有幾只珠頸斑鳩。”調查員小盧突然指向路邊的樹林,手中的望遠鏡早已對準目標。
車行至一處灘涂入口,調查員們開始下車徒步。腳下的泥土濕潤松軟,每走一步都要格外小心,褲腿很快沾滿了帶著秋露的泥漿。“灘涂是鳥類覓食的‘食堂’,也是我們監測的重點區域。”調查員胡光鋒蹲下身,指著灘涂上的小孔,“這是沙蠶的洞穴,鷸類最愛吃;那邊的淺水里有小魚蝦,白鷺、蒼鷺就守在旁邊等著捕食。”說話間,遠處的淺灘上突然飛起一群小型水鳥,翅膀扇動的聲音細碎而密集——“是環頸鸻!”小盧舉起相機,鏡頭追隨著鳥群,“它們對環境很敏感,能在這里集群,說明這里的生態非常好。”
秋光里的“飛羽盛宴”
進入調查監測的第二天,秋陽愈發溫暖,濕地里的“鳥事”也愈發熱鬧。剛抵達觀測點,調查員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遠處的水面上,黑壓壓的一片鳥類正停在水面休憩,像一塊巨大的黑色幕布鋪在碧波之上。“是鸕鶿,最少有上千只!”大家舉起望遠鏡,聲音里滿是興奮。
鏡頭拉近,可以清晰看到每只鸕鶿都有著烏黑的羽毛,長長的脖子彎曲成“S”形,偶爾有幾只潛入水中,片刻后叼著小魚浮出水面,引得周圍的同伴紛紛側目。“鸕鶿是群居鳥類,秋季會集群停歇,補充能量后繼續南遷。”調查員倪莉解釋道,“你看它們密集的程度,說明這片河灣的魚蝦充足,能滿足這么多鳥兒的覓食需求。”
突然,不知是誰驚動了鳥群,上千只鸕鶿同時起飛,翅膀拍打水面的聲音“嘩啦啦”作響,黑色的鳥群盤旋升空,遮天蔽日,陰影投在水面上,仿佛一場“黑色暴雨”即將來臨。
最令人驚喜的是,大家又遠遠看到了一群體型高大的鳥類——灰鶴,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透過望遠鏡,只見20多只灰鶴展開寬大的翅膀,修長的雙腿向后伸展,緩緩飛過灘涂,灰白色的羽毛在陽光下泛著光澤,紅色的頭頂像一顆小小的紅寶石。
之后,調查員還見證了一場“白衣方陣”的飛行——十多只白琵鷺排成整齊的“人”字隊形,從淺灘上空飛過。它們通體雪白,長長的喙像一把扁平的琵琶,翅膀展開時,黑色的翅尖與白色的羽毛形成鮮明對比。“白琵鷺對棲息地要求極高,水質、食物、隱蔽性缺一不可。”調查員馬彩紅停下腳步,目送白琵鷺飛向遠方,“這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你看它們的飛行姿態從容優雅,這就是它們在此處生活安穩的最好證明。”
生態守護者的堅守與希望
監測的日子里,調查員們每天清晨5點前起床,傍晚6點才返回駐地,午餐常常是面包配礦泉水,卻沒人抱怨。“累是累,但每次看到新的鳥種,或者數量比以往記錄有增加,就覺得一切都值了。”調查員小劉說,自己是第一次參加這樣的調查活動,鏡頭里記錄到了鸕鶿潛水覓食的瞬間,有灰鶴展翅飛行的姿態,有白琵鷺低頭啄食的特寫……每個場景都足以讓人感到驚喜。
夕陽西下,天空被染成了溫暖的橙紅色。遠處的河面上,鸕鶿群率先起飛,黑壓壓一片向蘆葦蕩飛去;緊接著,灰鶴、豆雁的隊列從農田上空掠過,“嘎嘎”的叫聲響徹云霄;白鷺、白琵鷺等水鳥排成“一字長蛇陣”,翅膀掠過水面,激起一串串金色的漣漪;蘆葦蕩里的鳴禽也飛出枝頭,在天空中盤旋幾圈后,又鉆進蘆葦叢中。
此時,兩天的調查工作也已進入尾聲。所有調查員在黃河濕地的觀景臺會合,共同見證秋日濕地最壯觀的景象——萬鳥歸巢。
記者了解到,此次調查,由中國候鳥及其棲息地為主要保護對象的綜合性生態保護項目“任鳥飛”發起。截至2024年12月,該項目已聯合國內84個公益伙伴,在中國120個重要濕地,開展候鳥棲息地巡護、鳥類調查、威脅監測、自然教育等保護行動。陜西黃河濕地鳥類多樣性調查項目,已在今年進行了5次,累計監測到野生鳥類18目39科111種,共44872只,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9種。除了鳥類的監測,調查組還會走進當地的校園、社區,將鳥類知識分享給孩子們和社區居民,讓大家一起保護濕地,保護這些“飛羽精靈”。
首席記者 龔偉芳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