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銅川市王益區青年路街道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創新推出系列“家門口”服務舉措,以“嵌入”為核心工作法,將服務精準融入居民日常生活場景。其中,街道青年群體以“青年在行動”的熱忱與“青年在守護”的擔當,成為服務落地的重要力量。截至目前,相關服務已實現轄區全覆蓋,惠及居民超4000人次,居民對“嵌入式”服務整體滿意度達98.6%,讓“幸福”從抽象概念轉化為可感可知的民生實景。
“餐”暖一老一小,守護群眾日常
街道按需布局服務資源:在老年人口占比高的五一社區,重點推進“青鄰長者食堂”建設,食堂日均為行動不便老人送餐30余份,讓熱乎飯菜送上門;聯合社區衛生院每月開展健康講座,其中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專題講座參與率達85%,累計覆蓋老年群體超700人次。在未成年人服務方面,針對學齡兒童集中的青年路社區,寒暑期課堂每期吸引30余名青少年參與,通過舉辦家庭教育宣講、親子閱讀、書法培訓等活動,為100余戶家庭解決撫育難題,實現“一老一小”服務與社區需求精準匹配。
“議”解民生難題,凝聚共治合力
街道立足社區差異化需求,創新打造“一社區一議事品牌”:五一社區推行“小板凳議事會”、青年路社區設立“青居議事亭”、史家河社區打造“陽光議事廳”,讓議事場景更貼近居民生活。針對老舊小區,重點聚焦“設施維修”“管網改造”等難題,切實解決居民“出行難”“排水堵”問題;面向基礎設施完善的小區,側重“物業對接”與“活動組織”,今年以來,通過議事協調策劃20余場鄰里互動活動,有效拉近鄰里距離。目前,該議事機制每月常態化開展活動1場次,截至當前累計收集居民訴求230余條,問題解決率達95%以上,居民主動參與率較機制推行初期提升30%,“有事大家議、難題共同解”的共治氛圍日益濃厚。
“滋”養文化生活,點亮精神家園
街道結合社區文化特色打造服務品牌:在擁有“書畫名人”資源的文化社區,引入任銀成老師、武振社老師的書法國畫工作室,開設少兒書法國畫啟蒙課,累計培訓青少年200余人次;在老年人口居住較集中的青年路社區,舉辦戲曲演出,以豫劇、秦腔等傳統劇種為主,吸引老戲迷300余人次參與,上座率始終保持90%以上;在年輕家庭集中的史家河社區,常態化開展讀書分享會、親子閱讀會等主題活動,社區閱覽室日均接待居民20余人次,其中30歲以下群體占比達60%,成為居民喜愛的“精神充電站”。
“嵌”入健身設施,便捷健康生活
街道根據社區人口結構與空間條件配置健身資源:在居民密度高、閑置空間少的五一社區,為社區健身活動室添置小型健身器材20件,滿足居民“就近鍛煉”需求;在空間充足的青年路社區,積極爭取上級部門項目支持,打造社區公園角,鋪設健身步道800余米、配套建設2處乒乓球臺,構建“15分鐘健身圈”。目前,轄區室內外健身點位日均使用人數超120人次,其中老年群體晨練占比50%、青年群體晚間鍛煉占比35%。“現在步行5分鐘就能到健身廣場,鍛煉特別方便,小區里每天鍛煉的人比以前多了一倍!”瓦盆窯小區居民王女士的反饋,道出了居民對健身服務的認可。
從一餐一飯的關懷到議事共治的活力,從文化浸潤的滋養到運動健康的便捷,青年路街道用“嵌入式”服務,把幸福釀成居民看得見、摸得著的日常。下一步,街道將持續聚焦群眾“關鍵小事”,優化“嵌入式”服務模式,進一步提升服務精準度與貼心度,讓家門口的幸福感持續“升溫”(孟星辰 通訊員 王歡)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