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咸新區能源金貿區秦創原·科創大廈,西咸新區天樞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天樞航空”)的展廳內,各類無人機整齊陳列:折疊機翼機型可輕松塞進后備箱,手拋式小型機秒入集群參與反無人機演練,中大型機適配植保、環境監測與低空物流——這些“空中多面手”,正是企業深耕低空經濟、打通產學研轉化鏈路的生動注腳。天樞航空行政總監高海平指著展陳機型介紹,言語間滿是對產品的熟悉與自信。自2021年成立以來,這家依托西北工業大學科研優勢的創新企業,已構建起“工業軟件研發+無人飛行器制造+專業人才培育”的全鏈條生態,成為秦創原校地協同、技術破壁的標桿。

校地協同筑根基,頂尖團隊攻堅“卡脖子”技術
天樞航空的核心競爭力,源于與西北工業大學的深度綁定。公司組建起一支平均年齡僅28歲的研發鐵軍:3名教授、11名副教授領銜,20余名碩博士骨干攻堅,覆蓋15個航空領域專業,形成“高校科研攻關+企業成果轉化”的高效協作模式。西咸新區更給予“拎包入住”式支持,從辦公家具配置到政策落地指導,全方位助力企業快速扎根成長。
成立之初,天樞航空便瞄準流體力學領域的“卡脖子”難題——全球流體力學研究百年仍存特殊領域技術空白,西方在底層工業軟件上長期壟斷。為此,企業錨定工業軟件自主化目標,研發出四大核心產品系列:氣動智能分析與設計軟件大幅壓縮設計周期,流固耦合預測軟件有效降低企業試驗成本,AI-CAE軟件憑借機器學習模型兼顧速度與精度,飛行孿生平臺與智能控制軟件則填補了低空領域智能決策的空白。

“軟硬協同”拓場景,孵化企業完善業務閉環
為激活低空經濟潛力,天樞航空從“軟件核心”向“軟硬協同”延伸,通過孵化子公司構建業務閉環。2023年成立的陜西天璇航宇,專注智能無人飛行器與飛控軟件研發,產品線覆蓋應急救援特種無人機、大載重物流無人機,可服務城市管理、文旅等場景。
2025年初啟動的陜西星際航者,則精準瞄準低空人才缺口,將無人機操作、維修技術培訓與職前指導相結合,以“理論+實操”模式幫助學員快速掌握技能、實現就業,為行業持續輸送專業人才。此外,天樞航空還聯合西安交通大學組建“智能流體力學”創新團隊,打造智能風生成器實驗室——通過1000多個可多角度調配的風扇與復雜控制系統,模擬海洋風、峽谷風、城市風等多場景風環境,成功破解傳統風洞造價高、占地大的痛點,目前已吸引國內十幾家高校提出合作需求,未來將進一步推廣至科研與工業領域。
“數據+知識”雙驅動,錨定長遠謀發展
在技術創新與業務拓展之外,天樞航空更以“數據+知識”雙驅動夯實發展根基。企業轉向汽車、風電、建筑等非軍方領域積累數據,通過“設計端解決問題+評估端驗證效果”的全周期服務,構建自主數據庫,為工業軟件迭代升級提供支撐。目前,天樞航空已成為全國400家高校聯合理事單位,正積極參與行業標準制定,力爭實現流體力學領域“從零到一”的標準突破。
從攻克工業軟件“卡脖子”技術,到打造無人機全場景應用,再到培育低空經濟專業人才,天樞航空以“軟件為核、硬件為基、人才為脈”的創新模式,在秦創原的沃土上持續生長。未來,企業將繼續深化校地合作,拓展氣動技術在更多領域的應用,為國家流體力學建設與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多“天樞力量”。(張楚翌)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