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11月7日立冬節氣到來,羊肉湯、燉排骨、餃子等應季美食紛紛被端上餐桌,市民們循著傳統習俗開啟“補冬”模式。然而,現代人物資充足、活動量減少,若延續“胡吃海塞”的進補方式,反而可能加重身體負擔。西安市紅會醫院內分泌科主任王莉提醒,新時代的“貼冬膘”,核心是“補營養”而非“長脂肪”,用科學搭配為寒冬筑牢健康基礎才是關鍵。
這些“貼冬膘”誤區千萬別踩
誤區一:高油飲食=補身體。王莉說,油炸食品、肥肉、動物內臟雖香氣誘人,但飽和脂肪和膽固醇含量極高,長期攝入易升高血脂,增加動脈硬化和心腦血管疾病風險,絕非冬季進補的優選。
誤區二:高糖飲食=暖身抗寒。奶茶、蛋糕、甜飲料看似“暖心暖胃”,實則糖分超標。過量糖分不僅會加速脂肪堆積,還會擾亂胰島素分泌,誘發胰島素抵抗,為糖尿病埋下隱患,反而不利于冬季健康。
誤區三:高脂飲食=能量充足。香腸、臘肉等加工肉制品,以及奶油、黃油等高脂食物,熱量密集卻營養單一,缺乏膳食纖維和抗氧化物質,吃多了只會加重身體代謝負擔,不利于冬季體質提升。
王莉指出,如今人們普遍面臨營養過剩和能量失衡問題,尤其是血糖、血脂異常及肥胖人群,不加選擇地食用高熱量飲食會直接加重代謝負擔,可能誘發或加劇糖尿病、脂肪肝等慢性疾病。立冬進補,亟須升級健康理念,從“盲目吃好”轉向“科學吃對”。
科學“貼冬膘”記住四大核心要點
1.補足優質蛋白,拒絕囤積肥膘。蛋白質是維持免疫力、修復身體組織的基礎,冬季應優先選擇優質蛋白來源。推薦魚肉、蝦、雞胸肉、瘦牛肉、雞蛋、牛奶及豆制品,減少紅燒肉、肥牛、加工肉腸等高脂肪肉類攝入。優質蛋白飽腹感強,能減少零食攝入且食物熱效應高,消化時需消耗更多能量,有助于維持基礎代謝。
2.主食換“慢碳”,穩住血糖是關鍵。天冷時,人們偏愛白米飯、白饅頭等精細主食,但這類食物會導致餐后血糖急劇升高,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促進脂肪合成。王莉建議將部分精細主食替換為糙米、燕麥、藜麥、玉米、紅薯等全谷物和薯類。這些“慢碳”食物富含膳食纖維,升糖指數低,能平穩血糖,避免胰島素劇烈波動,對糖尿病前期人群及糖尿病患者至關重要,也是預防腹型肥胖的有效手段。
3.調整進食順序,輕松控糖控量。一個簡單的進食順序改變,就能帶來顯著健康收益。王莉建議餐前喝少量清湯,先吃大量蔬菜,再吃蛋白質菜肴,最后吃主食。這樣能先用低熱量、高纖維的食物填充胃部,增強飽腹感,延緩胃排空及碳水化合物吸收速度,有效控制餐后血糖峰值和總體熱量攝入。
4.運動搭配進補,實現“越補越健康”。“進補”必須與“消耗”相結合,規律運動是平衡能量、提升胰島素敏感性的關鍵。冬季運動建議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與抗阻運動(如深蹲、俯臥撐、彈力帶訓練)相結合。抗阻運動能增加肌肉量,而肌肉是消耗血糖和熱量的“主力軍”,肌肉量越多,基礎代謝越高,身體越不容易堆積脂肪,血糖也更易控制,真正實現“進補不發胖,體質更增強”。
總之,王莉表示,進補從來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對越好”。摒棄高油高糖高脂的舊觀念,用優質蛋白、“慢碳”主食、合理搭配和規律運動武裝自己,這個冬天才能“補”出活力、“補”出健康。
首席記者 馬相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