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延安11月10日電 題:黃土高原上的“金果果” 何以“出海”又“飛天”?
作者 李一璠
“3、2、1,點火!”10月31日晚,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延安蘋果第十一次隨“神舟”奔赴“天宮”。此次“飛天”蘋果來自延安黃陵一種植基地。
地處黃土高原上的延安,光照充足、晝夜溫差較大,是公認的“世界蘋果最佳優生區”。

2025年11月,延安一果園內的蘋果。 李進 攝
如今,這份自然饋贈正在政策引導、科技賦能與市場驅動的三重加持下,綻放出更耀眼的光彩。延安蘋果產業不再是簡單的“種與收”,而是以產業發展為錨點,實現從種植到銷售、從品質到品牌的全鏈條升級。
“從土壤改良到果實采收,每一個環節都對標航天標準。”黃陵縣一種植基地負責人田俊杰的話語中透著自信,有機栽培技術涵養土壤肥力,大數據溯源系統為每顆蘋果建立“成長檔案”。在他看來,“航天認可”早已超越了榮譽本身,成為推動當地果業轉型升級的“催化劑”,倒逼種植標準不斷迭代升級。

銷售人員在網絡平臺推薦產自延安洛川的蘋果。 李進 攝
“以前種蘋果是‘看天吃飯’,風調雨順就多收點,遇到災害就白忙活。現在是‘靠技術吃飯’,心里有底多了。”延安洛川果農李志信的果園里,矮化密植的果樹排列整齊,枝葉修剪得頗為規整。在農技人員的指導下,他慢慢吃透了果樹拉枝、環割、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技術要領,蘋果的含糖量和優果率逐年提升。
在洛川53萬畝蘋果園內,紅彤彤的蘋果壓彎枝頭;分揀車間內,自動化選果線高效運轉,光學傳感器精準檢測著每顆蘋果的大小、色澤與糖度;打包區里,鮮果被快速裝車,即將搭乘冷鏈物流,發往馬爾代夫、印度尼西亞、加拿大、阿聯酋、新加坡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讓世界品嘗來自黃土高原的甘甜。
科技是這枚黃土高原上的“金果果”加速“出海”的核心動力。
洛川縣作為延安蘋果產業的核心區,早已將科技創新融入產業發展的血脈,建成集保存、研究、培育于一體的蘋果種質資源圃和新優品種選種場;大力推廣矮化密植栽培模式,實現土地利用率與產量的雙重提升,推動產業向集約化、規模化轉型;組建跨區域物流運輸聯盟,打通從產地到港口的“綠色通道”,蘋果及其深加工產品的運輸效率不斷提升。

圖為延安洛川一工廠內的智能化選果線。 李進 攝
“你看這套智能化分揀設備,不僅能分清大小色澤,連肉眼看不到的內部瑕疵都能檢測出來,分揀效率比人工高太多了。以前人工分揀全憑經驗,品質參差不齊;現在機器分揀的蘋果大小均勻、品質統一,客戶回購率高,這是科技給品質上的‘保險’。”從事蘋果分揀工作的廖建民說。
眼下,蘋果采收已近尾聲,冬季管理進入關鍵期,果農們對果樹越冬養護的技術需求愈發迫切。農技人員正深入田間地頭,開展精準指導,為果樹儲備充足營養,為來年的萌芽、開花、結果打下堅實基礎。
多組數據亦見證著延安蘋果產業的分量:全市蘋果種植面積達332.8萬畝,規模穩居全國地級市首位;226萬延安人口中,約100萬人從事與蘋果相關的種植、加工、物流、銷售等工作,蘋果產業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富民產業”。
從黃土坡上的小小果園,到太空艙中的特殊“乘客”,再到國際市場上的“陜西名片”,延安蘋果正走向更廣闊的舞臺,也讓更多農民在產業升級的浪潮中,收獲沉甸甸的幸福感與獲得感。(完)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