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記者從陜西省文物局獲悉:近日,陜西省涇陽縣南窯遺址出土植物遺存分析公布。2022年,研究人員從南窯遺址浮選51份樣品,共出土6036粒炭化植物遺存,包括5種農作物遺存,以及禾本科、藜科、莎草科等9科17屬16種非農作物遺存。據此,研究人員分析了南窯遺址仰韶晚期和東周時期的農作物結構,討論了東周時期黃河流域小麥東擴的問題。
南窯遺址是一處以仰韶晚期遺存為主的聚落遺址,同時包括了東周時期的文化堆積。
南窯遺址仰韶晚期出土的農作物僅粟、黍和大豆3類。其中,粟占出土農作物的90.1%,出土概率達82.2%。黍在出土農作物中的占比較低,但出土概率有48.9%。大豆僅3粒,在出土農作物中處于邊緣位置。可見,南窯遺址仰韶晚期的農作物結構屬于典型的以粟、黍為主導的中國古代北方旱作農業,延續了關中地區仰韶中期以來的農業生產模式,且與同時期相近地區的農業發展面貌一致。
南窯遺址東周時期依舊種植粟、黍。粟在農作物中的占比較仰韶晚期有所下降,但出土概率仍較高。黍僅發現1粒,占農作物百分比和出土概率較前期均大幅下滑。此期未見大豆,但新增小麥等。小麥在農作物中的占比近40%,出土概率達33%。南窯遺址東周時期的農作物結構與仰韶晚期一樣,亦屬中國古代北方旱作農業體系。但此期小麥替代黍成為繼粟之后對南窯遺址居民生活起重要作用的農作物。
參與實驗的研究人員表示,結合東周時期的歷史背景,推測秦人東進的戰爭行為可能是該時期小麥東擴的一大助力。甘肅地區作為秦人的西起之地,自青銅時代早期就已經形成了種植小麥的農業傳統。在與戎人或平和或沖突的頻繁交流中,小麥逐漸成為秦人的重要農作物。至春秋早期秦武公時,秦人開始經略關中。到春秋早中期之際,秦人逐漸占據了關中的大部分區域。實際控制隴東和關中后,在春秋以后約250年內,秦人不斷開拓其四周疆域,且視其東部為戰略重心。
在各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秦人以戰爭的形式推動了小麥向東傳播,提升了小麥在東周時期各地區農作物結構中的重要性,為此后“南稻北麥”種植格局的最終形成作出了貢獻。
(記者 趙茁軼)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