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輕松愜意的假期,孩子們背起書包重返校園,開啟新的學習旅程。然而,從自由松散的“假期模式”切換到規律緊張的“開學模式”,不少孩子難免出現焦慮、不安等情緒,也有部分孩子滿懷期待卻不知如何著手。為此,記者專訪了西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精神心理科王曉萌醫生,整理出一份實用的心理調適指南,助力孩子們快速適應新學期的學習與生活。
接納情緒 與“開學焦慮”和平共處
發脾氣、不想去學校、無器質性原因出現“身體不適”,這些也許都是情緒問題“惹”的禍。王曉萌醫生指出,“開學焦慮”并非個別現象,而是絕大多數孩子都會經歷的正常反應。無論是對新課程難度的擔憂、對新學期學業壓力的畏懼,還是對陌生同學或老師的不安,抑或是對校園人際關系的期待,這些情緒的出現都十分普遍。
面對不安情緒,要學會正視并接納情緒,比如告訴自己“我現在感到緊張,這很正常,因為我即將迎接新的挑戰、收獲新的成長”,不必因焦慮而自責,接納情緒的存在是緩解焦慮的第一步。其次,學會給情緒找個“出口”。當負面情緒積累時,別獨自壓抑,可以主動和父母、好朋友或信任的老師聊一聊內心的擔憂,把感受說出來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有效的釋放。此外,寫日記記錄心情、聽喜歡的音樂放松、打打球跑跑步等運動方式,也能將內心的焦慮轉化為積極的動力。
制定計劃 找回學習“掌控感”
假期的散漫狀態容易讓孩子對學習產生懈怠感,開學后面對堆積的任務,更易陷入焦慮。制定清晰可行的計劃,能幫助孩子逐步找回學習節奏,重建對學習的掌控感。
王曉萌支招,從“小目標”入手,積累成就感。不必一開始就制定復雜的長期計劃,可以從簡單的“小任務”做起:比如整理干凈書桌、準備好新學期的文具、預習語文或數學的前兩章內容、列出開學第一周的學習清單等。每完成一個小任務,就給自己一個小小的肯定(如貼一朵小紅花、獎勵15分鐘放松時間),這些及時的成就感能有效激發學習動力,幫助快速進入開學狀態。
制定“彈性”學習計劃。結合新學期的課程表,合理規劃每天的時間:明確上課、課后作業、預習復習、休息娛樂的具體時段,做到勞逸結合。計劃不必過于嚴苛,要留出一定的靈活空間(如遇到難題卡殼時,可適當調整時間先做其他任務),避免因計劃無法完成而產生挫敗感。
有效互動 用社交激活“校園活力”
校園生活不僅有學習,還有重要的人際關系。積極的社交互動能幫助孩子更快融入集體,減少對校園的陌生感和孤獨感。
王曉萌建議,開學前或開學初期,可以主動給老同學發個消息,聊聊假期里的有趣經歷,分享彼此對新學期的期待或擔憂;遇到新同學時,大方地打個招呼、進行自我介紹,一句簡單的“你好,我們可以一起坐嗎?”就能開啟一段新的友誼。熟悉的伙伴和輕松的氛圍,能有效緩解開學的緊張感。新學期遇到困難時,也不要獨自硬扛。學習上有不懂的問題,主動向老師請教、和同學討論;生活上有煩惱,及時和父母溝通;如果情緒上的焦慮持續無法緩解,也可以尋求學校心理老師的專業幫助。學會求助不是軟弱,而是積極解決問題的表現。
積極暗示 為自己注入“心能量”
心理暗示的力量往往超乎想象。有效的自我暗示能幫助孩子建立信心,以更樂觀的心態面對新學期的挑戰。
每天起床后或睡前,試著對自己說幾句鼓勵的話,如“新學期,我一定能跟上老師的節奏!”“學習新知識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我期待每天的課堂!”“我能和同學友好相處,收獲更多友誼!”也可以把這些積極的話寫在便利貼上,貼在書桌前或文具盒里,隨時提醒自己。長期堅持積極暗示,能逐漸消除焦慮,建立對新學期的美好期待。
王曉萌醫生提醒,適應“開學模式”需要一個過程,家長和老師要多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給予耐心和鼓勵,陪伴孩子度過這段過渡期。
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王江黎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