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集《老紅軍的故事》系列短視頻在央視頻、中國教育網、人民網等多個主流平臺持續熱播,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被多所學校列為集體觀看的學習資料,更在青少年群體中引發觀看熱潮。在當前信息爆炸的時代,以老紅軍、抗戰英雄為主角的短視頻的“出圈”,究竟蘊含著怎樣的傳播規律和教育意義?我們特邀陜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陳答才進行深度解讀。

陳答才

專家熱評
《老紅軍的故事》系列短視頻的形式創新,我認為是成功的關鍵。視頻采用了“聲情并茂的講述+生動逼真的動畫+互動式敘事”的方式,實現了傳播的通俗化、大眾化。特別是每集8-11分鐘的短小篇幅,完全符合現代青少年的接受習慣,在有限時間內傳遞了感人至深的故事,這種創新表達比長篇大論的理論闡述更直接、更有效。
除了形式上的創新突破,視頻內容更契合時代需求。在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社會風氣建設面臨新的挑戰,而很多問題的根源都在于理想信念的缺失。這些視頻通過講述革命前輩“不為錢、不為官,只為工農翻身解放”的奮斗故事,為觀眾提供了深刻的精神洗禮。今年正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此類紅色文化內容更顯時代意義。視頻不僅緊扣歷史節點,強化愛國主義教育,更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奮斗精神與理想信念,這正是當下社會最需要的精神滋養。
關于紅色文化如何更好地融入教育體系,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應該充分利用實踐教學的機會進行紅色精神教育。陜西就有400多處紅色資源遺址,像八路軍西安辦事處、臨潼兵諫亭等等,都是非常生動的實踐課堂。我總覺得,只有組織學生真正走到歷史現場,通過可觸摸、可感受的體驗去深化理解,再配合視頻資料作為知識補充,才能形成立體而深入的教育效果。
至于紅軍精神的內涵,雖然目前學術界還沒有完全統一的定義,但我認為其核心應當包括“解放工農的奮斗目標、艱苦卓絕的斗爭精神、英勇無畏的犧牲精神,以及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這些特質與抗戰精神、延安精神一脈相承,共同構成了我們黨的精神譜系,是青少年真正應該理解和傳承的寶貴財富。
同時,我也呼吁社會各界,尤其是中小學,應該用好這類視頻資源,時間充裕可以多看,時間緊張哪怕看一部分也會大有收獲,這對于凈化社會風氣、筑牢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根基,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
在信息多元的時代,《老紅軍的故事》系列短視頻的熱播啟示我們:創新表達方式、緊扣時代需求、注重實踐體驗,才能使紅色文化煥發新的生機。我們期待更多青少年主動搜索和觀看,從革命傳統中汲取力量,成為新時代的堅定傳承者。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