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紅軍的故事》系列短視頻通過具象化的場景、有溫度的細節,讓革命先輩的精神形象鮮活立體,不僅讓青少年輕松理解歷史,更能深刻感受紅色精神的力量。
連日來,延安市新區第一小學(中國工農紅軍延安紅二十六軍紅軍小學)積極組織師生觀看該系列短視頻,這些故事不僅是課本中記載的歷史篇章,更是與學校“紅色講堂”“革命精神小劇場”等特色德育活動深度契合的鮮活教材,進一步加深了師生對紅色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師生熱議
![]()
觀影結束后,王紅霞校長表示:觀看《老紅軍的故事》,不僅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更讓我們對“育人”的使命有了更深的思考——我們該如何將這份紅色信仰傳遞給下一代,讓少年們讀懂“英雄”的含義,立下“為國”的志向?今后我們會將更多的老紅軍的故事融入德育課堂,讓老紅軍的故事從陳列在博物館里的歷史變成照亮我們前行的精神火炬,既要照亮教育之路,更要把光與熱傳遞給學生,用紅色故事滋養學生的心靈,用實際行動踐行育人使命,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從英雄事跡中汲取力量,成長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少年,讓“少年有志、強國有我”的誓言,在他們的青春里落地生根。
![]()
鄭建瓊老師結合班會課觀影經歷動情分享:“我和二年級13班孩子們共同觀看《黎光——身上的四個彈孔是我最驕傲的勛章》,這是一堂沉浸式的紅色思政課。”她被黎光拒絕截肢“要留著腿打敵人”的倔強、帶領戰友突破重圍的果敢,以及戰友間患難與共的情誼深深打動,反思道:“和平年代的我們更應學習這種堅韌擔當,將紅色精神融入課堂,培養學生的團結品格與家國情懷。”
![]()
郝亞梅老師表示:“一部短片串聯起老紅軍劉吉臣與賀龍元帥跨越烽火的革命軌跡,讓‘信仰’二字愈發清晰可感。”15 歲的劉吉臣在絕境中被“為勞苦大眾打天下”的吶喊點燃希望,從金沙江畔搶渡到草地堅守,從宣威激戰到戰后返鄉宣講,用一生注解了紅軍“為窮人謀幸福”的初心。她認為,這些故事讓英雄走下課本,成為普通人堅守信仰的生動范本,正是新時代長征路的力量源泉。
![]()
郭愷銳老師則聚焦影片中的“小事”感慨萬千:“92歲李爺爺憶起班長讓給自己最后一塊青稞,衛生員張奶奶難忘傷員的安慰,這些細節比宏大敘事更動人。”他特別動容于老紅軍晚年義務宣講、帶頭建設家鄉的堅守,“他們用一生詮釋‘長征精神不是口號,是困境中的不放棄、利益前的不自私’,這正是我們師生最需要的精神養分。”
![]()
學生們的反響同樣熱烈純粹。五年級十班徐一桐同學看著屏幕上百歲黎光撫摸軍功章的畫面,眼眶泛紅:“爺爺18歲揣著竹葉刀參軍,腿傷拒截肢、帶傷歸隊,和平年代還對子女說‘不許搞特殊’。他的四個彈孔是勛章,更是替犧牲戰友看盛世的見證。”她堅定表示,要接過先輩守護的家國,扛起這代人的責任。
![]()
六年級二班的張夏菡同學則用詩句表達感悟:“‘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黎光爺爺的腿和肩、額、耳上的四個彈孔,都是最光榮的勛章!先輩拋頭顱灑熱血換來今天的繁華,我們新時代少先隊員必須好好學習,奮勇向前。”
據了解,延安市新區第一小學自2015年建校以來,便以“用延安精神教書育人”為使命,構建起特色鮮明的“紅塔教育” 體系。校園內“紅色走廊”鐫刻黨史脈絡,“飛奪瀘定橋”等游戲化場景讓紅色教育“動”起來;學校還組織“紅色小長征”活動,要求學生六年內走遍延安革命舊址,并通過原創舞臺劇《星火傳奇》、義務講解等活動讓紅色基因活起來。此次《老紅軍的故事》的播映,更讓這所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的紅色教育底色愈發鮮明。(圖/文 各界導報記者趙婧 賀鵬飛 白小芳 視頻 三秦都市報)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