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梅
當歷史從開啟新時期到跨入新世紀,當國家從站上新起點到進入新時代,我也從一名對戲曲一知半解的小學員成長為被廣大觀眾所喜愛的秦腔表演藝術家?;仡櫸业乃囆g人生,我百感交集、思緒萬千,涌上心頭的是對戲曲事業的無限感懷和感恩。40多年來,我把自己完全交給了戲曲,而戲曲也讓我收獲了人生中所有的榮譽和最寶貴的財富。
二度紅梅香如故
1980年,喜歡戲曲的父親將11歲的我送進了陜西省戲曲研究院,這是中國梆子戲鼻祖——秦腔的最高學府。報名時,從小愛唱愛跳的我只知道是去學習藝術,并不知道是學唱秦腔。雖然過五關斬六將,我有幸被“千里挑一”地選中,但人才匯集的壓力、坐科訓練的艱苦、夢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一度讓我懷疑自己當初的選擇和堅持。然而,最終還是自己不服輸的性格占了上風。經過七年坐科訓練,畢業時,我有機會在《楊七娘》中擔綱主演,并且排演后連演60余場。這出戲不僅成為我的拿手戲,而且成為劇團的保留劇目。之后,老師又根據我的自身條件為我排演了《西湖遺恨》等傳統劇目,這些劇目不僅在國內廣受歡迎,《西湖遺恨》還于1992年出訪芬蘭,作為首個秦腔劇目登上歐洲舞臺,從而開啟了陜西戲曲與歐洲藝術交流對話的新紀元。
20世紀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許多外來的、流行的藝術形式以風卷殘云之勢將咿咿呀呀的傳統戲曲打得丟盔卸甲。第一次真正站在了人生的岔路口,我該何去何從?辭職下海掙大錢,成為商品經濟社會的弄潮兒,還是繼續甘坐冷板凳,固守戲曲藝術的殿堂?不服輸的性格讓我堅信:只有沉下心刻苦鉆研,淡泊名利、補足短板,不斷提高藝術修養,才能不斷超越自己。機會總是眷顧有準備之人。雖然我沒有選擇商海弄潮,但是,我的第一部現代戲《留下真情》卻恰恰塑造了一位改革浪潮中的女企業家形象。這是我從藝以來第一次接觸現代戲。如何從傳統程式戲曲表演向現代生活化表演轉型,對當時二十剛出頭的我而言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演出過程中,我在導演的幫助下,反復閱讀劇本,悉心揣摩人物心理,認真捕捉人物性格,在表演上悉心琢磨,在唱腔上細膩處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終于在自己的辛勤努力下,我不僅成功地完成了這個戲的人物塑造,也取得了我表演上的重大突破,一舉拿下了當年的“梅花獎”。
20世紀90年代,社會過多地聚焦、關注成功人士、白領、塔尖上的人物,而漠視普通人的存在,甚至出現了一些價值扭曲。我的第二部現代戲作品《遲開的玫瑰》正是在這一社會背景下應運而生。它寫了一個最底層的小人物的故事,塑造了一個敢于犧牲、勇于擔當,也對社會充滿了奉獻的大姐形象。表演中,我深切地抓住喬雪梅的本質特征,將一個人從19歲到36歲的外部與內在的生理、性格、精神成長史,較為深刻而又鮮明地呈現在觀眾面前。該劇演出當年就引發了數十所高校的莘莘學子關于人生觀、價值觀的大討論,并且一演20余年不衰,走過了20多個省市,獲得了包括2005—2006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榜首、首屆文化部“優秀保留劇目大獎”等在內的中國戲劇類所有大獎。而我也在《遲開的玫瑰》近千場的演出中不斷地成長、成熟,最終憑借喬雪梅的成功塑造,摘得我藝術生涯的“二度梅”大獎和文華表演獎、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主角獎、中國戲劇獎表演獎。
三度玉蘭郁滿庭
在我的藝術人生進入黃金階段時,我又迎來了《大樹西遷》的創作任務。該劇是以西遷青年教師孟冰茜的心路歷程為縱線,表達了知識分子艱難而又曲折的奮進歷程和拳拳報國之心。該劇中的孟冰茜是一個具有很大挑戰性的角色,挑戰首先在于戲曲對高級知識分子題材的陌生化,表現整體缺乏經驗依據;其次是長達50年的跨度,給一個演員帶來了塑造人物的巨大困難。但越是富有挑戰性,也就越是能激發一個演員的創造力。我完全沉浸到人物的精神世界中,以秦腔獨到的表達方式,將人物內心的焦灼與痛苦抒發得酣暢淋漓,將一棵西遷的生命“大樹”葳蕤蒼莽地屹立在觀眾面前,讓我成功實現了表演藝術上的更大突破,得到了觀眾的認可,更得到了廣大知識分子的認同,我也二度榮獲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文華表演獎。
2019年,我攜小梅花秦腔團青春靚麗的強大陣容推出了秦腔傳統劇《再續紅梅緣》,一舉獲得了第二十九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組委會特別獎。這是我繼2004年憑借眉戶現代戲《遲開的玫瑰》、秦腔傳統戲《西湖遺恨》榮獲第十五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主角獎,2010年憑借秦腔現代戲《大樹西遷》榮獲第二十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主角獎后,第三次站在這個熟悉的舞臺。當我捧起這座沉甸甸的獎杯時,除了滿懷深深的謝意和無限的敬畏,我更多感受到的是肩頭沉甸甸的責任與擔當,激勵著我不斷攀登藝術高峰。
雙重舞臺雙重使命
2018年,全國政協委員的身份給我提供了新的履職平臺,我很珍惜這份榮譽和責任,并將持續為陜西戲曲事業的發展闖出一條更寬廣的道路。2023年,作為連任的全國政協委員,我提交了《完善戲劇高等教育優化戲劇人才結構》的提案,建議在西安設立一所專業戲劇高等院校,為西部乃至全國的戲劇事業輸送高素質人才。提案提交后,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各級部門開展了一系列調研和籌備工作。當年7月,好消息傳來:西安戲劇學院被列入陜西省2023年度第二批擬申報設置本科學校名單。2025年6月,教育部正式批準設立西安戲劇學院,并公布2025年招生計劃,首批招收戲劇影視文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兩個專業120名本科生。
從2003年履職至今,我始終認為履職盡責從來不是“紙上談兵”。每件提案背后都是我作為一名戲曲工作者“愿意為戲曲奉獻全部”彰顯出的責任與擔當。提案是發聲,而行動是落地。作為政協委員,既要用提案推動政策完善,更要用雙手把戲曲藝術送到群眾身邊,這才是“為國履職、為民盡責”最實在的樣子。
新時代,在建設文化強國的新征程上,我將繼承并發揚“為人民服務、為時代謳歌”的紅色戲曲院團的光榮傳統,自覺把“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視為崇高操守,仰望理想的星空,立足堅實的大地,努力創作出更多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優秀作品,為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凝聚中國力量貢獻自己的應有之力。
(作者系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