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在銅川市耀州區董家河鎮石凹村的庭院里,一場別開生面的院壩會正在進行。鎮黨委委員、駐村第一書記、村“兩委”成員與數十名村民代表圍坐一起,圍繞以工代賑項目實施情況暢所欲言。
這場看似平常的“拉家常”,正是銅川市探索以工代賑村民自建模式的生動縮影——通過讓村民成為項目的“當家人”,不僅修通了村里的排水管道和破損路面,更架起了干群之間的“連心橋”,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內生動力。

石凹村院壩會
從“政府干”到“一起干”
在石凹村,以工代賑項目不再是政府“獨角戲”。村民王增文指著家門口平整的水泥路感慨:“以前一下雨,巷道積水能沒過腳踝,現在排水系統修好了,出行再也不用‘看天臉色’。”更讓他欣喜的是,這個惠及全村的民生工程,從規劃設計到施工監督,處處都有村民的身影。“我們自己參與建設,既掙了工錢又改善了環境,這才是真正的‘雙贏’。”
這種轉變源于銅川市對傳統以工代賑模式的創新突破。過去,以工代賑項目多由政府主導實施,雖能快速推進但常面臨“政府熱、群眾冷”的困境。如今,耀州區推行“村民自建+民主管理”機制,讓群眾全程參與項目決策、建設和監督。
在石凹村,村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實施方案后,成立由老黨員、鄉賢組成的監督小組,從建材采購到工程質量實行“陽光操作”,真正實現了“資金跟著項目走、項目帶著就業走”。
從“旁觀者”到“當家人”
銅川市以工代賑村民自建的核心創新在于組織架構的重塑。指導村委會建立鄉賢人才庫,通過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成立項目理事會,下設施工、監督等6個小組。項目理事會自主管理施工安排、材料采購和財務支出,實施“日記錄、周公示、月發放”的透明財務制度,確保每一分錢都在陽光下運行。
“聽本村人的呼聲、按本村人的考慮、由本村人來決定、靠本村人去實施”,董家河鎮以工代賑項目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 在鳳柳村通村路建設項目中,項目共吸納173名群眾參與務工,累計發放勞務費87萬元,占總投資的44%。
同時,鳳柳村采取“培訓+上崗”等方式,有針對性地開展工程施工技能培訓。許多村民通過學習新技術,農閑時能在附近工廠工地找到合適的崗位務工,實現了從短期就業到長期職業發展的轉變。
在銅川市,“村民自建”模式正讓群眾從“旁觀者”變成“當家人”。2024年,銅川市爭取以工代賑專項投資3730萬元,發放勞務報酬1239.94萬元,吸納農村務工群眾1021人,勞務報酬占中央資金比例達33.24%。
“小項目”帶動“大收益”
銅川以工代賑村民自建模式實現了改善基礎設施、促進群眾增收、提升基層治理能力、推動產業發展的綜合效益。
在鳳柳村,以工代賑項目鋪設道路1.6公里、巷道1.1公里、雨污水管2000米,解決了1800余名群眾出行難、生產生活不便等問題。道路等基礎設施的完善,促進了沿線土地集約化種植、產業轉型升級,蘋果種植、肉羊養殖等生產成本降低,經濟效益提高。
董家河鎮在全鎮7個村實施以工代賑(村民自建)項目,累計發放勞務報酬500余萬元,帶動600余人就業。隨著道路硬化、人居環境改善,吸引了大量優秀人才返鄉創業,通過開辦農家樂等實現創業夢想,讓鄉村逐漸成為創業的樂土。
在耀州區試點項目中,通過取消招投標環節節省成本37.5萬元,項目收益全部落實到村莊環境改善和人民群眾增收上。項目施工進度已過半,累計帶動273人就業,其中脫貧戶和50-65歲的就業困難群體占到60%以上。
以工代賑項目的成功實踐,也為銅川市深化基層治理提供了有益啟示。董家河鎮正著力推廣“五會治村”模式,將村民自建經驗延伸至鄉村治理各領域。在石凹村,村民不僅是項目的受益者,更是建設的參與者、治理的主人翁。通過院壩會等民主協商形式,干群關系從“你和我”變為“我們”,基層治理從“單向管理”轉向“雙向互動”。
“以工代賑不僅是民生工程,更是治理工程。”銅川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市已出臺《以工代賑村民自建項目管理辦法》,明確村民參與決策、建設、監督的具體流程。目前,全市已在12個鄉鎮推廣這一模式,累計實施道路硬化、農田水利等項目47個,帶動就業2100余人次,發放勞務報酬3800余萬元。
不僅如此,銅川探索的村民自建模式,獲得了國家發改委地區振興司、省發改委的肯定和表揚。2024年5月,全省以工代賑工作座談會暨政策培訓會在銅川召開,全省11個兄弟地市發改部門及有關縣、鎮、村負責同志參加會議并觀摩。目前,銅川村民自建經驗正走出銅川,為更多地區提供借鑒。(記者 蔣維博)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