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群眾呼聲、回應群眾關切、反映群眾愿望,山陽縣政協持續推進“委員協商在一線、委員服務在身邊”活動——基層問民計 議出金點子

“如今在家門口看病很方便,一周量一次血壓,還能隨時做心電圖。”山陽縣戶家塬鎮桃園村79歲的陳在蘭老人怎么都想不到,民生福利這塊“大蛋糕”,原來是政協委員幾年前“兩會”上的提案。
看病難,看病遠,看病貴,成為困擾群眾的一塊“心病”。如何破解這一難題?眾多政協委員呼吁:實施“醫共體”建設,解決基層人才、設備、技術難題,讓群眾就近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履職為民,是政協委員的責任和擔當。”政協委員、山陽縣人民醫院副院長田雪萍坦言。
近年來,山陽縣政協在縣委的堅強領導下,落細落實中共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市政協工作要求,按照推動“三個轉化”、發揮“三大作用”、加強“三項建設”的工作思路,守正創新、銳意進取,克難攻堅、扎實履職,持續推進委員下基層、協商在一線活動,收集社情民意,凝聚各界共識,積極建言獻策,為山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政協力量。

身邊尋找議題:
破除陳規陋習,推進移風易俗,文明新風撲面而來
“咱們商量一下,紅白喜事的禮金標準要降低”“還要倡導厚養薄葬,抵制高價彩禮”“社區可以組織評選道德模范、文明家庭”……
在山陽縣高壩店鎮富橋社區二樓委員工作室,群眾你一言我一語,紛紛把藏在心中的話傾訴出來。政協委員程闊與徐正安,一邊忙活著給群眾倒水,一邊在筆記本上把問題逐個記錄。
曾經,“人情緊過債,提著鐵鍋賣”的順口溜在農村廣為流傳,請客送禮、攀比之風盛行。提起過事待客,富橋社區搬遷戶熊利虎搖頭嘆息:“過去東家結婚送禮,西家喪葬行情,還有滿月宴、升學宴、喬遷宴等等,人情世故的事情,成了群眾的一個思想包袱。”
身邊找議題,協商有實招。政協委員將移風易俗提上了議事日程,直擊基層痛點、難點、堵點問題,為全縣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加強基層社會治理提供了有益參考。
一份提案,萬眾受益。據了解,近年來山陽縣聚焦部分農村高價彩禮、人情攀比、薄養厚葬等突出問題,創新開展“一約四會兩榜三制度”的“1423”專項行動,大力實施以十大活動為載體、百余文明實踐站所為陣地、千余志愿服務隊為主力的“十百千”工程,全面深化移風易俗工作,促進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作為政協委員的程闊,既是建言獻策者,又是引領文明新風的先行者。去年5月,程闊爺爺去世,他拒收禮金,只留下親朋好友送來的花圈和一提燒紙。不僅如此,他還出資5萬元資助高壩店鎮橋耳溝貧困大學生。
破陋習,正民風,群眾拍手叫好。富僑社區倡導群眾只過“紅”“白”兩種事,一次性送禮100元,每桌飯菜控制在500元內,香煙、酒水分別不超過10元、50元。
由“重禮金輕禮節”到“輕禮金重禮節”的變化,政協委員功不可沒。“現在群眾覺悟很高,紅事新辦,白事簡辦,小事不辦,雖然我們的生意大不如以前,但是民風正了,鄉村更加文明,也是一件好事情。”富橋社區紅白事負責人程家平感受頗深。
推進移風易俗,弘揚文明新風。據富橋社區副主任王衛艷介紹,五年來未發生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實現了社區零上訪;涌現出一大批孝老愛親、敬業奉獻等典型。
“我們堅持搭建‘百姓門口’的服務平臺,推進16個委員工作室常態化服務,開展‘五微聯動’76次,向相關部門提出監督建議22條,開展為民服務217項。”山陽縣政協主席王昕說。

院落問計問需:
打造和美鄉村,培育特色產業,農民增收更有底氣
盛夏的法官鎮,青山環繞,綠水相依。農田里,齊刷刷的水稻迎來了抽穗揚花期。
姚灣社區農家小院里,一群人圍坐在一起,新的話題由產業切入,從短板問計,延伸到群眾增收。
“山上應該多種茶葉和中藥材”“擴大景區開花作物種植規模”“鼓勵群眾開辦食宿一體的農家樂”……政協委員徐文根把群眾的心聲寫在紙上、記在心中。
記者注意到,《關于壯大旅游康養產業的提案》被列為山陽縣政協十屆四次會議重點提案,這意味著政協委員徐文根履職以來,扎根基層訪民情、聽民聲、匯民智有了實質性效果。
徐文根記得,以前農民種地只能解決溫飽,手頭沒有零花錢,于是就紛紛外出務工,在農業生產技術落后、青壯勞動力流失的農村,脫貧致富是一個遙遠的夢想。
法官鎮入選省級旅游特色名鎮后,鄉村怎么建設?產業如何發展?游客吃住行游購娛還存在哪些問題?基層察民情,庭院話發展,和美鄉村的輪廓愈加清晰——依托資源稟賦,發展康養產業,實現農旅融合,經過充分調研,徐文根找到了發展康養產業的突破口。
優化旅游環境,打造和美鄉村,發展綠色無公害農產品……事實證明,旅游是一個綜合性產業,其帶動作用不可忽視。近年來,法官鎮依托生態資源稟賦,年吸引游客超過10萬人。那么,游客來了,一吃一喝垃圾一扔,農民群眾的收入從何而來?
時間回到五年前,徐文根返鄉創業,投資建設了丹山源農科產業園,流轉土地1300畝,帶動500余戶農戶戶均年收租金1000余元,解決130多戶群眾務工難題,人均年收入1萬余元。
“我家就在這附近,自從水稻基地建成后,我就在這兒干活,主要是割稻子、曬稻子,一天能掙100元錢。”年逾六旬的村民馬輝財說。
不只是馬輝財,法官鎮姚灣社區二組63歲的吉方順,也從產業園得到了實惠,他說:“我在園區搞個修理,一年收入1萬余元,保證了家庭日常花銷。”
針對游客如廁難、停車難、購物難等問題,徐文根積極與鎮上溝通,及時建成了游客驛站,還在產業園內建設停車場,既方便了游客,也解決了特色農產品銷售難題。
目前,法官鎮發展茶葉4萬畝、核桃4.5萬畝、中藥材1.5萬畝、特色經濟林果8000畝、糧油8500畝、大豆2500畝、大豆玉米復合種植1100畝。先后建成茶葉、水稻、油菜、蓮菜、艾草、中藥材6個特色產業基地,帶動2100戶群眾入股分紅,直接解決1000多人就業問題,人均年增收5000元。
聚焦民生實事:
調研發現問題,建言補齊短板,點亮百姓幸福生活
山陽縣紅旗林場副場長黃博無論走到哪里,目光始終鎖定在民生項目上。“政協委員要履職盡責,敢于諫真言、諫諍言、真諫言。”四年時間,黃博沒有忘記政協委員的職責。
2023年暑假,黃博帶孩子去旅游,在太白、石泉看燈光秀,到袁家村體驗飲食一條街,游中學經驗,對比看差距,回來找癥結。“隨著天竺山、月亮洞、天蓬山寨等景區游客與日俱增,縣城作為游客食宿集散地,夜間沒有小吃肯定不行!”黃博語氣堅定。
想法成熟了,提案就有理有據。2024年,《關于打造山陽縣夜間消費示范區的提案》出現在兩會上。很快,山陽縣城管局在豐陽廣場和體育場規劃了飲食一條街,配套增添了游樂設施,100個規范性餐飲點煙火氣十足,實現了游客有地方住、有地方去、有地方吃的一條龍服務。
聚焦民生實事,調研中出真知、出成果。2023年,山陽中學田應成老師向黃博反映,學校附近道路上沒有減速帶,疾行車輛給師生帶來安全隱患。黃博經過實地走訪,建議交警隊在學校門前道路設置減速帶,提案得到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當年6月之前就解決到位。
群眾利益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山陽縣城卜吉河到縣中學一帶,路燈很少甚至不亮,到了晚上放學時,經常有學生摸黑摔傷。而且,縣城大部分地方路燈早早熄滅,群眾夜間行走不便。針對亮化工程存在的問題,一份《關于統籌優化山陽縣夜間路燈布局與亮度,增強居民夜間出行體驗的提案》轉化落地。路燈徹夜通明,市民歡呼不已,點亮了百姓的幸福生活。
建言有深度,獻策出實招。山陽縣政協落實商洛市政協“雙組制”“雙五個一”要求,深化“五個一”委員作業活動,修訂委員履職考核辦法,印發《縣政協委員和委員工作室考核方案》,對委員出席會議、提交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等方面進行量化考核,倒逼各項工作任務落到實處。5人榮獲優秀市政協委員稱號,24人被評為優秀縣政協委員。
與此同時,山陽縣政協堅持把“委員協商在一線、委員服務在身邊”作為政協委員履職的第一名片,縣政協主席會成員深入一線現場調研指導21次,召開專題座談會、推進會12場次,解決問題31個。
“我們始終與黨委在政治上同心、思想上同向、行動上同步、事業上同行,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政協履職能力提質增效,為加快打造‘一都四區’示范縣、建設‘五好山陽’,奮力譜寫山陽高質量發展、現代化建設新篇章凝聚人心、凝聚共識、凝聚智慧、凝聚力量。”王昕擲地有聲。(張宏 趙俊)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