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許鵬
“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黨的二十大報告從建設文化強國的戰略高度,為新時代文史工作錨定方向、擘畫藍圖。
近年來,榆林市政協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歷史擔當,深入挖掘和保護榆林歷史文化資源,通過開展系統性的文史工作,為這座千年古城筑牢文化根基。
他們以“三年八十卷一書一庫兩館”為目標,編撰出版《榆林歷史文化叢書》等系列文史資料,建立榆林文史人才庫,打造文史館和名人館,在厚植駝城文化根脈、留存榆林歷史記憶中彰顯政協擔當,在挖掘、保護、傳承地方文化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政治領航
筑牢“文史為基”的思想根基
近年來,榆林市政協始終把政治屬性作為文史工作的第一屬性,將堅定擁護“兩個確立”的政治共識、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的政治自覺貫穿文史工作全過程,以高站位謀劃、高標準推進,確保文史工作始終與黨同心、與時代同步。
高擎思想旗幟,把準文史工作“定盤星”。榆林市政協黨組將文史工作納入年度重點工作清單,專題研究重大選題、征集規劃、編撰審定等關鍵事項,嚴格遵循文史資料“親歷、親見、親聞”原則,確保每一部史料都經得起歷史檢驗、符合時代要求;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以及全國政協文史工作意見等政策文件,推動理論學習與實踐探索深度融合,確保文史工作始終沿著正確政治方向前行。
強化黨建引領,激活文史工作“新引擎”。榆林市政協全面落實黨的組織對黨員委員全覆蓋、黨的工作對政協委員全覆蓋的“兩個全覆蓋”要求,將黨建工作與文史工作同部署、同推進、同考核;充分發揮黨員委員先鋒模范作用,組織開展“四下基層”調研活動,深入田間地頭、古鎮村落挖掘鮮活史料;開設“文史+黨建”專題黨課,將榆林革命史、文化史融入黨性教育,既提升黨組織凝聚力,又為文史工作注入紅色動能,實現“黨建紅”與“文史韻”同頻共振。
統籌協同推進,構建文史工作“大格局”。榆林市政協主動爭取市委、市政府支持,將《榆林歷史文化叢書》(以下簡稱《叢書》)編纂列為全市重大文化工程,構建“市委市政府主導、市政協牽頭、市縣兩級聯動、專家學者參與”的工作體系,形成“上下一心、協同發力”的文史工作新格局。
深耕主業
打造“榆林記憶”的文化標桿
近年來,榆林市政協以“搶救性保護、系統性整理、創新性呈現”為原則,深耕文史征編主業,用一部部精品力作勾勒出榆林歷史脈絡、彰顯地域文化魅力,讓千年駝城的歷史記憶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
匠心編撰《叢書》,鑄就榆林文化“百科全書”。《叢書》涵蓋歷史沿革、文化傳承、民俗風情、經濟發展、生態變遷、人物事跡等核心領域共計26卷,堪稱一部系統完整的“榆林歷史文化百科全書”。該書的編印出版既為傳承榆林“忠勇堅韌、開放包容、務實創新”的城市精神提供了鮮活載體,為當代人讀懂榆林、熱愛榆林筑牢了文化根基,更能以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榆林譜寫現代化建設新篇章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與歷史智慧。
聚焦“一縣一品牌”,繪就鎮村風貌“全景畫卷”。為留住鄉愁古韻、守護好鄉土記憶,《叢書》創新推出“一縣一品牌”編撰模式,組織市縣兩級政協聯合編撰《榆林市鎮村風貌》。全書通過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記錄方式,全面梳理全市所轄縣市區、鄉鎮、街道辦事處、行政村、社區(居委會)的歷史脈絡、文化肌理、地理特征、物產稟賦、名人軼事、古跡遺存等核心信息,采用圖文并茂的形式,讓“一村一故事、一鎮一風情”躍然紙上。
挖掘特色史料,擦亮地域文化“獨特標識”。榆林市政協立足榆林“邊塞文化、黃河文化、紅色文化”交融的獨特優勢,系統性挖掘整理特色文史資料;精心策劃編撰并出版《走進榆林的他鄉人》《走出家鄉的榆林人》《建設家鄉的榆林人》三套系列書籍,充分展現了不同群體與榆林的發展故事;編撰出版《品墨李棠》《品墨雪樵》《神工匠藝》等展現本土文人風骨及特色歷史文化的書籍近30冊;同時構建“榆林人物譜系”,形成《榆林黨政軍機構及領導人名錄》《榆林市革命烈士名錄》等五大系列名錄,以人物為脈絡串聯榆林發展史詩,讓地域文化的獨特標識更加鮮明。
創新發展
激活“文史賦能”的實踐價值
近年來,榆林市政協打破“重編撰、輕轉化”的傳統模式,以“建隊伍、建平臺、促應用”為路徑,推動文史成果從“書齋”走向“大眾”,從“史料”變為“資源”,為全市高質量發展注入文化動能。
建強“人才庫”,夯實文史工作“智力基石”。榆林市政協充分發揮政協“人才薈萃、智力密集、聯系廣泛”的優勢,將《叢書》編撰專家、地方文化學者、基層文史愛好者等納入“榆林文史人才庫”,擇優組建一支200余人的高素質文史工作者隊伍;建立“專家評審+基層調研+動態更新”機制,既邀請省內外權威專家為史料真實性、學術性把關,又吸納熟悉本土情況的“民間達人”挖掘鮮活故事,形成“專業力量+民間智慧”互補的人才格局,為文史工作持續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打造“兩館”平臺,搭建文化展示“重要窗口”。榆林市政協在榆林市圖書館創新打造集征集、收藏、研究、展示、交流于一體的文史館與名人館,將文史成果從“文字”轉化為“場景”。文史館系統陳列《叢書》及各類特色史料,通過實物展陳、多媒體互動等形式,讓觀眾沉浸式感受榆林歷史;名人館聚焦榆林古今杰出人物,以“人物故事+時代背景”的方式,展現榆林人的精神譜系。
賦能發展大局,釋放文史工作“資政效能”。榆林市政協圍繞“全域旅游高質量發展”主題,召開專題議政性常委會會議,形成《榆林市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調研報告》,提出了“以文史資源賦能景區建設”“打造邊塞文化旅游線路”等建議,得到市委、市政府重視和采納;深入貫徹落實市委五屆八次全會關于“推動旅游產業發展”帶題調研的決策部署,錨定“民族融合”核心定位,形成《關于推動榆林旅游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為榆林從“能源高地”轉向“文旅勝地”積極建言獻策;撰寫《關于全市特色文史資料工作開展情況的視察報告》,著力推動文史資源與鄉村振興、城市建設深度融合,真正實現“以史資政、以文賦能”。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新的歷史時期,榆林市政協將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榮譽感,賡續歷史文脈,厚植文化根脈,把千年駝城的歷史智慧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力量,為建設“文化強市”作出人民政協新的更大貢獻。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