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 在秦嶺山麓、漢江河畔的陜西洋縣謝村鎮,一縷酒香已穿越三千年,從商周青銅器酒樽中溢出,浸潤百姓日常,這里便是謝村黃酒的發源地。如今,這片古老土地上的秦洋長生酒業,以“謝村橋”為品牌,將非遺釀造技藝與現代產業活力深度融合,破解發展難題,續寫著黃酒的新故事。
“堅持非遺傳承這條路,確實不容易。”提及“謝村牌”黃酒的發展,非遺傳承人朱政羌感慨頗深。1981年5月23日,世界僅存的朱鹮在洋縣被發現,隨后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設立,洋縣關停多家影響朱鹮生存的企業,劃定3000多平方公里禁農藥化肥區域,有機產業成為發展主流,謝村黃酒也迎來機遇。
1987年,謝村黃酒在上海“首屆中國黃酒節”斬獲一等獎,與紹興加飯酒同登金榜,更被黃酒專家支秉仁贊為“大西北正在怒放的一枝雪蓮”。然而此后十余年,謝村黃酒雖載譽無數,卻始終難成規模化、產業化氣候。直至2002年,在政府與稅務部門協助下,國營洋縣酒廠改制為長生酒業有限公司,創立“謝村牌”商標,才踏上產業化正軌;2006年,秦洋酒廠與長生酒業整合,擁有“秦洋牌”白酒與“謝村牌”黃酒的秦洋長生酒業正式誕生。
時代發展帶動市場需求增長,秦洋長生酒業卻面臨產品同質化困境,急需擴產、技術升級破局。洋縣人民政府與稅務部門第一時間入企幫扶,洋縣稅務局依托稅收大數據風控系統,主動推送政策提醒、定制“健康預警”;稅務人員深入車間,手把手指導財務建立專項臺賬,厘清費用邊界,解決固定資產稅務處理、研發費用歸集等復雜問題。“稅務部門就像企業的‘掃描儀’,讓我們既省心又安心。”企業負責人王建國說道。
走進秦洋長生酒業的黃酒車間,灌裝、包裝有序推進,濃郁酒香撲面而來。“我們沿用百年非遺技藝,選洋縣本地優質糯米、小麥為原料,經浸米、蒸飯、落缸、發酵、壓榨、煎酒、勾調、封壇、陳貯九道工序,每一步都精益求精。”公司副總經理吳東平介紹,謝村黃酒色如琥珀、甘美醇厚,兼具酒香與藥香,這正是它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2024年,在洋縣稅務局指導下,企業享受農產品初加工免稅、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優惠,節省資金超百萬元。這些資金被投入擴產、提質與新品研發,如今企業二期工程加速推進,規劃產能提升至2萬噸,將打造集釀造、文旅、研學于一體的黃酒產業園。
車間里,朱政羌仍以古法釀造新酒——“納醅”“投酒”“醅房加溫”,每一步都延續著千年智慧;研發中心的64名技術人員,則用現代科技為傳統工藝注入新活力。洋縣稅務局還通過“稅銀貸”“信用+監管”等舉措,將企業納稅信用轉化為“真金白銀”,為有機稻田“注資”,讓“謝村橋”黃酒既存古韻、又具現代健康屬性。
十五年謝村花雕、有機手釀、鹮酒……一系列創新產品不斷涌現,既保留琥珀色澤、醇和爽凈的傳統特質,又富含氨基酸、兼具養生功效。未來,隨著有機產業園完善,洋縣將在秦洋長生、雙亞等有機龍頭企業發展中,構建“有機種植—有機生產—種產研一體”的完整產業鏈,為這片朱鹮之鄉注入更強勁的有機發展活力。(張新松)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