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記者 李榮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20年前在浙江工作時提出的“兩山”理念,已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二十載春秋流轉,陜西積極踐行“兩山”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不斷厚植三秦大地生態底色,持續探索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實踐路徑。
生態修復提質 筑牢綠色屏障
榆林是黃河“幾字彎”攻堅戰核心區與國家黃河戰略重要支撐點。近年來,榆林在全市范圍內推進沿黃土石山區綠化工程和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累計綠化總面積達525萬余畝,為黃河榆林段構筑起牢固的綠色生態屏障。
處暑時節,走進吳堡縣中心城區黃河右岸,伴隨著清風裊裊、鳥語花香,許多市民正在愜意環境中散步健身。“這里原來是一個荒河灘,經過治理變成了公園,我幾乎每天早上都來這里鍛煉。”居民王軍說。
這片灘地總長7.5千米,占地面積約46公頃,今年2月,吳堡縣啟動集生態修復、水污染防治于一體的城區段黃河干流灘地生態修復項目。經生態修復煥新蛻變,自7月開放后,這里已成為群眾休閑漫步的城市“綠客廳”。
在關中,生態底色同樣愈發鮮亮。
走進富平縣石川河國家濕地公園,澄澈湖面波光粼粼,岸邊蘆葦隨風搖曳,不時有白鷺、野鴨等水鳥掠過水面。很難想象,這里曾是雜草叢生的“斷流河”,經過治理,如今成為當地的“生態綠肺”。
富平縣水務局局長劉天奇介紹,為解決石川河“有河無水”問題,富平縣實施“造水”工程,在石川河畔修建了污水處理廠,在河里種植了各類水生植物用于凈化中水。經過多年治理,石川河重新恢復了生機。
近年來,陜西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工作,在濕地公園建設、生態修復提質等方面持續發力,不斷加強河湖水系、水環境治理,通過岸上岸下一起抓、大河小河一起治,狠抓水域岸線生態修復、河湖生態環境持續復蘇,讓高質量發展的綠色更濃、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全面守綠護綠 筑牢生態安全防線
今年暑假,位于秦嶺深處的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迎來客流高峰。“進入景區,請勿攜帶煙火”“這是關于森林防火的宣傳單,您可以看一下”……景區門口,志愿者溫馨提醒著廣大游客。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涵養地,近年來,商洛市柞水縣積極探索林草資源監管信息化新技術,建立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監控系統,通過實時實景通信指揮、無人機天眼巡查等系統,實現對林草濕地資源全方位、全天候監測和管理,森林資源監控覆蓋率達60%。
地處秦嶺核心區的安康市寧陜縣享有“秦嶺之心”的美譽,這里不僅是國家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以及引漢濟渭工程不可或缺的水源涵養地。
寧陜縣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全縣扛起生態保護責任,對240萬畝天然林落實“雙線目標”管理責任,建成林長制智慧巡林系統,在重點區域布設100個智能監控攝像頭,將全縣科學劃分為1100個網格,聘用護林員、網格員1500名,實現森林防火、林政管理、森林病蟲害等實時動態監管,切實推動“林長制”邁向“林長治”。
省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全省累計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地270處,上線應用森林草原防火智能監控管理平臺,逐步實現森林草原火情災前、災中、災后“全天候、立體化、智能化”監測;設立300余個林業有害生物檢疫檢查站(點),嚴密防范重大林業有害生物疫情傳播。
當好秦嶺衛士,守護好綠水青山。陜西持續鞏固提升秦嶺“五亂”整治成果,常態化打擊整治破壞秦嶺野生動植物資源違法犯罪行為,組建了47支森林草原防火應急隊伍靠前駐防,創新構建“空天地人”一體化資源監管體系,全面筑牢秦嶺生態安全屏障。截至目前,秦嶺區域森林覆蓋率達82%,森林蓄積達2.26億立方米。
堅持“用綠活綠” 發展壯大林草產業
清晨,陽光穿過層層林海,灑在寶雞市鳳縣留鳳關鎮喇嘛泉村同源林麝養殖基地。“基地建在林地,既保有了林地的原有生態,也為林麝營造了回歸自然的環境,同時還解決了土地制約問題。”基地負責人李博介紹,林麝糞便回填后可滋養土壤,形成“以林養麝、以麝促林”的循環模式。目前,基地存欄林麝達300余頭。
小林麝,大產業。近年來,鳳縣依托400萬畝林區資源,創新“林-草-麝”立體模式,將林下空間轉化為“綠色寶庫”。目前,全縣有林麝養殖企業54家、養殖戶1542戶,林麝存欄量達3.6萬余頭,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林麝養殖基地縣、中藥麝香主產區,被譽為“中國林麝之鄉”。
林草建設的持續推進,為發展生態富民產業奠定了堅實基礎。作為商洛市丹鳳縣竹林關鎮南丈溝村的致富帶頭人,馬玉民多年來深耕天麻種植,帶頭成立興南中藥材種植家庭農場,并聯合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帶領全村種植天麻、山茱萸、豬苓等中藥材,大力發展林下經濟。
“隨著中藥材需求量日益加大,很多村民靠著種植中藥材吃上了‘生態飯’。”南丈溝村黨支部書記王竹社說。
商洛市整域處于秦嶺腹地,森林覆蓋率達70%。多年來,商洛充分發揮生態資源稟賦優勢,持續推進核桃、板栗、中藥材、油茶及林下經濟等產業發展,全市種植中藥材210余萬畝,林下經濟利用面積穩定在100萬畝以上,林業產業總產值達107億元。
韓城花椒麻香四溢、鎮安板栗飽滿垂墜、嵐皋魔芋圓潤茁壯、大荔冬棗顆顆飽滿……三秦大地林豐物阜,這些深植沃土的名優林產,正蓬勃生長為陜西富民強省的綠色支柱。
省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多年來,陜西聚焦特色經濟林、林下種養殖、生態旅游等林業產業,大力培育龍頭企業,持續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方法和路徑。截至2024年底,全省特色經濟林面積達2019.63萬畝,認定省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159家,省級以上林業產業龍頭企業達211家,規模化種植中藥材70余種,全省林業產業總產值由2010年的210多億元提升到2024年的1825億元,繪就了一幅“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美麗畫卷。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