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榆陽區魚河峁鎮慶豐園家庭農場的稻田即將迎來豐收季。與傳統農田不同,這里的稻浪中穿梭著嬉戲的麻鴨,水渠里潛伏著揮螯的河蟹,一塊田里,水稻是主角,鴨和蟹是“生態員工”,它們各司其職,共同構成一幅“水稻+稻鴨+稻蟹”共生共榮的生態畫卷。

魚河峁鎮慶豐園家庭農場的稻田迎來豐收季
近日,記者來到魚河峁鎮慶豐園家庭農場,站在田埂上遠眺,連片的水稻如綠色海洋,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腰,在秋風中泛起層層金浪。農場的負責人謝飛正蹲在稻田邊,手指輕輕撥開稻葉,捏住一株稻穗,沉甸甸的谷粒落在掌心,看著粒粒飽滿的稻谷,謝飛難掩即將豐收的喜悅。
“我們今年種植了70多畝水稻,水稻品種主要是政府統一標準的中科發5號,現在水稻已經進入成熟期,再有半個多月就可以收割了。我們的水稻顆粒飽滿、晶瑩剔透,口感非常好,主要用的是有機肥和無公害肥,后期用了富硒肥,水稻今年預計純米能每畝達到700多斤,每畝收入1400多元。”魚河峁鎮慶豐園家庭農場負責人謝飛說。

謝飛正在喂養麻鴨
隨著一陣歡快的鴨鳴,成群的麻鴨穿梭于稻田之間,它們時而低頭啄食,時而振翅戲水,所過之處,害蟲與雜草紛紛“潰退”。謝飛撒了一把玉米粒,鴨群立刻圍攏過來,脖子一伸一縮,吃得津津有味。經過三個多月的養殖,這里的麻鴨每只的重量已經達到3斤多,通過這種生態種養模式,不僅保護了環境,還提高了收入,真正實現了生態與經濟的雙贏。

謝飛正在查看稻谷
“今年開發了70畝紹興麻鴨養殖區域,現在大概有1200多只稻鴨,養殖稻鴨可以在稻田里起除草的作用,而且稻鴨的糞便可以給稻子提供30%的氮肥,實現經濟與生態雙收。我們有自己的農家樂,可以把稻鴨作為鹵貨或者烤鴨進行售賣。”謝飛說。
撥開稻田邊的水草,一只青背白肚的河蟹揮舞著雙螯,迅速潛入泥中,到了傍晚,更多的螃蟹開始活動,它們爬上田埂,勁頭十足。稻田養蟹是一種生態良性循環的發展模式,利用稻蟹共生互利關系,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實現“一水共用,一地雙收”。
“我總共養殖河蟹168畝,稻田蟹可以活化水性,它產生的糞便可以提供養料,而且可以吃稻田里的害蟲。后期和麻鴨結合,麻鴨產生的糞便可以給稻蟹提供餌料,真正實現水稻、稻鴨、稻蟹能夠共生。目前稻蟹已經蟹黃飽滿,預計八月十五上市。”謝飛說。

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腰
如今,成群結隊的鴨子歡快地游弋著;溝渠中,螃蟹正自在地穿梭;而那金黃的稻穗,在微風中沙沙作響,奏響了豐收的樂章……這幅生動的生態畫卷,構建起“種、養、銷”一條龍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格局,不斷推動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探索出一條農業協調發展的特色路徑。
“下一步,我將擴大水稻種植規模,精選出優良的水稻品種,生產出無農藥、天然綠色的產品,優化包裝,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其次,我將不斷擴大麻鴨的養殖規模,給我們村種植戶提供麻鴨苗,給他們提供技術指導,增加他們的收入,帶動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魚河峁鎮慶豐園家庭農場負責人謝飛說。(記者 許鵬 通訊員 周湘 王宏進)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