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人們欣賞秦腔戲歌《上春山》。
九月的陜西,金風送爽,詩意盎然。9月15日晚,由中國作家協會、陜西省委宣傳部共同主辦的“文明的回響”2025國際青春詩會(中國—拉美國家專場)在西安盛大啟幕。來自拉美15個國家的40位青年詩人與37位中國詩人齊聚千年古都,以詩為媒,開啟了一場跨越山海的文化交流之旅。
文明相遇:光影交織的時空對話
啟幕儀式上,光影交錯,氣氛熱烈。16位中拉詩人代表將手輕置于發光球上,隨著全場齊聲倒計時,16個球體緩緩升起,兩座山脈的輪廓在光影中若隱若現,仿佛在訴說著中拉的情誼。當山脈的輪廓完全呈現,全場掌聲雷動,2025國際青春詩會正式拉開帷幕。
詩歌展演環節更是精彩紛呈,情景表演《天下朋友》以其生動的演繹,展現了中拉友誼的深厚;舞蹈《琵琶行》則以優美的舞姿和動人的音樂,讓觀眾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古代長安。而在“東西詩韻匯長安”主題演繹中,中拉詩人與中國演播藝術家們用不同的語言,共同詮釋著詩歌的魅力,讓現場觀眾沉浸在跨越語言障礙的詩意對話中。開幕式在全場共唱原創主題曲《青春火焰》中達到高潮,這首由16國詩人共同創作的歌曲,旋律激昂,歌詞充滿了對青春和友誼的贊美,成為“文明的回響”最生動的注腳。
連日來,中拉詩人代表團的腳步遍布陜西的文化地標與高校。他們手持通關文牒進入西安城墻永寧門,穿過千年古城,回味大唐盛世;走進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感受歷史的厚重;漫步大唐芙蓉園,領略盛唐風貌。在陜西師范大學、西北大學與西安外國語大學,一場場古典與現代交織的詩歌朗誦交流會如火如荼地進行。
在陜西師范大學,宣紙鋪展,墨香四溢,中國青年詩人與巴拿馬詩人哈維爾·阿爾瓦拉多一起探討著漢字“青春”的含義,“青,是草木初萌的色澤;春,是萬物生長的時節”,簡單的解釋,卻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隨后,詩人們拿起毛筆,臨摹“青春詩會”四字,并在白折扇上題下祝福的話語,筆墨間流淌著中拉詩人的深情厚誼。
詩歌吟誦會上,詩人們進行原創詩歌朗誦,圍繞文明傳承、文化互鑒等主題,分享詩歌創作理念和感悟,思想火花不斷碰撞。
文化互鑒:筆墨與山水的交融密碼
9月17日,詩人們踏足陜西商洛柞水縣,在山水氤氳與非遺雅韻中,赴一場跨越山海的文化之約。寨門初啟,陜南漁鼓的清音便漫過石階。這源自唐代“道情”的古老藝術,如今已是陜西非遺瑰寶,表演者身著傳統服飾,嗓音清亮如澗泉,時而高亢似山風,將陜南的靈秀、豐收的富足與待客的熱忱娓娓唱來。詩人們駐足凝聽,手機記錄,將這縷跨越千年的聲韻定格。
循聲而入,非遺長卷徐徐展開。民間藝人指尖翻飛,麥草在掌心化作玲瓏花籃、溫潤茶具,經緯間滿是陜南巧思;剪紙攤位前,臉譜、梅花、喜鵲的紋樣在光影中躍動。厄瓜多爾詩人埃內斯托·卡里翁端坐案前,目光緊追藝人指尖——剪刀翩躚,他的輪廓便在紅紙間漸顯;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洛南靜板書”的唱腔婉轉,鑼鼓梆子起落間,拉美詩人們隨曲調輕搖,東方韻律與異域熱情在此刻共振。
在荷花池畔,吊腳樓舞臺上的秦腔戲歌《上春山》正在上演,傳統秦腔與現代歌曲的完美融合,讓詩人們耳目一新。池邊石凳上,詩人們相繼起身,吟誦自己的篇章,詩句與流水和鳴,與草木共振。“我從安第斯山脈走來,山川的秘密讓我們親如姐妹……”雨絲輕拂,青山含黛,留言墻上的詩句愈發清亮:中拉詩人的筆墨匯聚,終成一首獻給秦嶺的長詩。
當日下午,“文明的回響:2025國際青春詩會(中國—拉美國家專場)”詩歌學術對話會在柞水舉行。此次學術對話會以“詩歌的本土性和世界性”為主題,共分為三場對談,16位中外詩人與會,圍繞詩歌創作、翻譯與文化交流等議題展開了深度探討,為中拉詩歌文化的交流與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9月18日,活動移師北京,中外詩人將繼續通過詩歌對話與文化互鑒,感受北京作為千年古都的深厚文化底蘊以及開放包容的人文氣質。此次詩會已被列入全球文明對話部長級會議行動計劃清單,將持續至9月21日。
文/圖 本報記者 夏明勤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