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連綿,用一城詩意“留”客。參加完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文化遺產數字化論壇的外地展商張先生,特意留出2天時間游西安。
“西安有深厚的文化積淀,我們公司開發有關文化遺產保護的數字化產品,在這里能找到很多應用場景。同時,西安也是我夢中的長安,我想四處看看。”張先生說。

外國嘉賓正在體驗剪紙文化。人民網 王麗攝
9月16日至17日,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文化遺產數字化論壇在西安舉行,來自全球50余個國家和地區以及9個國際組織約800名嘉賓相聚于此。AR、VR、XR、AI等創新性強、互動性高的各項展示,令參觀者目接不暇。
當數字科技流入文化之海,時空于此“一瞬千年”。
見“智”
數字為“盾”護瑰寶
如果從空中俯瞰西安,你會看見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雄踞在城北,大雁塔與曲江池遺址公園如城南綠肺,老城區的城墻勾勒出市井生活,鐘樓和終南山月下呼應……
能不能用“一張圖”看見立體、多面的西安?西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基礎信息平臺給出了答題思路。
西安市規劃院規劃師趙柏翔介紹,該平臺融合三維可視化、大數據和互聯網等技術,實現了對西安現有歷史文化資源的整合管理。“例如,秦嶺北麓有大量歷史文化遺產,可能受山體滑坡等災害影響,在該平臺的支撐下,結合歷史影像地圖、災害信息和GIS地理信息圖等,可為其制定系統、整體的保護措施。”趙柏翔說。

西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基礎信息平臺上展示的唐長安城復原意向圖。西安市規劃院供圖
該平臺只是西安對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保護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西安通過技術創新、標準建設與平臺搭建,為文物筑起“數字防火墻”。如今,明城墻引入“物聯網+大數據”監測系統,實現了從被動修復到預防性保護的轉變;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核心文物毫米級精度數字化信息采集已完成99%,建立了精細的數字檔案……
但是,對于文化遺產的保護,并非封存于玻璃罩內,如何讓這些瑰寶的價值在生活中自然流淌?
見“業”
詩意生活創“錢”景
步入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仿若進入古人的詩意日常生活,市坊之中,游客與“李白”飲酒對詩,同“胡姬”斗舞,品嘗白居易詩中所寫的胡麻餅。在這里,歷史文化和科技、商貿“織”成一片“錢”景。
近年來,西安以文化為魂,以數字化為翼,探索運用VR、AR等技術開發了一批沉浸式、互動式消費場景,積極發展大眾化、便利化數字消費新形態。
9月17日,在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文化遺產數字化論壇舉行期間,《帝國密碼——秦始皇陵》全真XR體驗展吸引了來自國內外的眾多參觀者。該項目自7月29日試運營以來,憑借創新的沉浸式數字體驗火爆吸睛,累計全網曝光量超3億次。

外國嘉賓正在體驗全真XR項目。人民網 王麗攝
陜文投云創科技公司董事長金巖介紹,近年來,以《帝國密碼——秦始皇陵》全真XR體驗為代表的成果和應用,為景區、商戶和品牌提供了統一的數字營銷入口。“形成了‘科技賦能體驗、體驗驅動消費、消費反哺內容’的良性循環。”金巖說。
墻內,“文旅+科技”的創新產品花開滿園,如何香溢墻外?
見“海”
以文作酒交遠朋
在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文化遺產數字化論壇上,國際組織高級別代表、各國部長級官員、有關國家駐華使節、文博文化領域領軍企業和行業機構高級別代表,以及知名專家學者等,圍繞“保護·傳承”“技術·創新”“產業·賦能”“開放·共治”等議題展開多維度、高層次的深入交流。
來自國外的一名嘉賓,頭戴VR設備觀看開幕式開場視頻《文明星河:數字守護人類共同記憶》后感慨道:“當今不斷發展的數字化技術,為文化遺產創造了‘數字生命’。”
文化遺產各有其美,文明在交流中美美與共。與會嘉賓認為,應努力推動各國文化遺產數字資源的互聯互通,以及在全球范圍內合規共享。
本次論壇期間,西安交通大學與陜西省文物局合作共建的文化遺產現代科技保護研究院帶來了瀕危海外流散文物的數字化還原成果,備受關注。該團隊先后多次與國外博物館合作,對海外流散文物進行3D掃描和數據收集工作。據西安交通大學文化遺產現代科技保護研究院院長蔣維樂介紹,目前該團隊已通過數字化技術收集了105組(共2631件)文物數據,讓更多人看到了海外流散文物的“真容”。

2025世界互聯網大會文化遺產數字化論壇現場。人民網 王麗攝
歷史將“開放”與“文化”釀成醇酒,廣邀遠朋。近年來,西安積極搭建國際交流平臺,絲路電影節、國際音樂節、絲路博覽會……國際交流活動持續不斷。周禮秦制,漢風唐韻;灞柳風雪,雁塔晨鐘……如何讓千年文脈在發展中延續、在創新中綻放?
西安正在以“數”作筆,以“文”為紙,書寫著自己的答案。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