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俗社文化街區露天戲臺下看戲的市民游客。(本組圖片均由受訪單位提供)

走進社區的惠民演出吸引大量居民前來觀看。
傍晚時分,在西咸新區正陽街道修石渡村的曬場上,瑰麗晚霞映照著滿地金黃的玉米粒,村民們一邊用掃把攏起豐收的喜悅,一邊笑著提醒彼此趕緊回家拿小板凳。旁邊就地搭起的舞臺上,西安話劇院的演員們正在為當晚的惠民演出做最后的準備。
這幅“生活與藝術交融”的生動畫面,是西安文化惠民工程最真實的寫照。2025年以來,以西安市戲曲進鄉村(社區)文化惠民演出系列活動為引領,這座城市正用多樣的方式,詮釋“藝近人和”的真諦,為市民的幸福生活持續“加碼”。
惠民新場景
藝術與生活零距離對接
當傳統劇場的舞臺延伸至田間、商圈、社區和廣場,藝術與生活的邊界被重新定義。在貫穿全年、輻射城鄉的西安市戲曲進鄉村(社區)文化惠民演出系列活動的統籌下,像修石渡村這樣“生活場景中的惠民舞臺”,今年以來在古城已隨處可見。
劇場劇院里,“文化惠民公益演出季”在開元大劇院、易俗大劇院、西安廣電大劇院等劇場展開,讓高雅藝術面向大眾;村間地頭,西演·青年團、三意社、易俗社、周至縣劇團等名團的惠民演出,讓鄉村百姓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商圈街區、社區廣場上,西安兒童藝術劇院、西安歌舞劇院、西安話劇院、西安市說唱藝術團、西安戰士戰旗雜技團、西安市豫劇團等文藝院團紛紛亮出特色絕活;中小學校園中,專業演員通過“戲曲進校園”活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種進孩子們心里……
藝術與生活零距離對接,讓百姓不僅是“觀演者”,更成為“參與者”。“現在可好了,在家門口就能看現場表演!”秋高氣爽的天氣里,在西咸新區芊域溪源社區,58歲的王先生舉著手機,鏡頭緊緊跟著臺上說唱藝術團的惠民表演進行直播。他的喜悅顯而易見:從1987年就開始關注西安市說唱藝術團演出的他,如今再也不需要如幾十年前那般騎著“二八大杠”去“春光劇場”占座,在家門口就能免費欣賞到心儀的演出。
站在曬場“舞臺”旁,西安話劇院演員王紫彤感慨不已:“今年以來,我們院進行了大量進社區、進鄉村惠民演出,每當看到遠處勞作的農民朋友放下農具向我們走來,那種藝術與生活水融的感覺,是任何豪華劇場都無法給予的。”
這一刻,藝術真正走出象牙塔,融入了市井煙火中。
惠民新舉措
輕松獲取免費或低價門票
2025年以來,西安的文藝惠民舉措中,“零票價”“低票價”劇場演出數量也大幅增加——通過社區派票、線上預約、政府補貼等方式,市民可輕松獲取免費或低價門票,真正實現“在家門口零門檻看精品好戲”。
例如在今夏的“惠民消暑文化月”中,西安易俗大劇院的32場演出全部免費預約,吸引3.7萬人次走進劇院。
9月12日,由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西安市財政局主辦的2025年西安市“戲曲進鄉村(社區)”惠民演出全新單元——“金秋惠民演出季”無縫接檔“惠民消暑文化月”,在西安廣電大劇院登場。“金秋惠民演出季”繼續采用0元門票、免費預約的方式,匯聚曲藝、秦腔、音樂會、兒童課本劇等多種藝術形式,邀請不同年齡、不同愛好的市民走進劇場。
此外,由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組織發行的西安文化惠民卡也于近期正式發售。通過政府高額補貼,市民可憑該卡以超低價格觀看優秀劇目和精彩演出。
西安三意社與西安市總工會攜手帶來的“西安市職工文化演藝惠民周”中,同樣以惠民性演出吸引大量觀眾。活動不僅為職工群體送上高品質文化享受,更為不少年輕人打開了了解傳統戲曲的窗口。
9月14日,易俗社文化街區中一片熱鬧,酣暢淋漓的大戲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駐足聆聽。這樣的露天戲臺早已成為西安文化惠民的一道風景,百年劇社演員帶來“面對面”的演出,打破傳統劇場的空間限制,觀眾無需購票,只需悠然駐足,就能欣賞精彩表演。
當悠揚的樂聲飄過大街小巷,藝術是人人可享的精神滋養。
惠民新熱度
顯著提升觀眾參與感和獲得感
古城中的惠民演出贏得了掌聲與歡笑,更收獲了百姓發自內心的認可與支持。根據今年多場西安市戲曲進鄉村(社區)文化惠民演出后發出的觀眾滿意度調查顯示,大眾對惠民演出的總體滿意度超過98%。線上直播、互動環節與劇目創新,顯著提升觀眾參與感和獲得感。
在一場戲曲進鄉村(社區)惠民演出后,西安話劇院收到了社區102歲老人的親筆感謝信,還有居民送來“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贈字。
西安市說唱藝術團在高新區草堂街道宋東村演出后,也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村委會代表村民送上的一封手寫感謝信。“(你們)送戲下鄉不僅是一場演出,更是心靈的觸動和文化的傳承……”這封長達一米的感謝信,用工整的毛筆字寫滿村民對藝術團的謝意與對演員精湛藝術的喜愛。
流動的文化盛宴,將歡聲笑語送到千家萬戶。優化的文化服務和文藝產品供給,推動優質資源直達基層。當文藝惠民已成為市民文化生活中溫暖而明亮的一部分,它用藝術點亮日常,用情感連接彼此,更在城市的尋常生活中,書寫出不尋常的精彩。(記者 孫歡)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