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鄭斐
“企業投資1.1億元建成這個20萬頭生豬養殖基地,不僅帶動周邊村莊發展起規?;B殖,每年還為村集體帶來200多萬元收入。”9月25日,石羊集團董事長魏存成說,“過去是扶貧,現在是共贏——我們要和鄉親們一起把日子過紅火。”
作為“萬企興萬村”行動的積極參與者,石羊集團充分發揮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示范帶動作用,依托全產業鏈優勢,創新建立了“黨支部+龍頭企業+集體經濟”“公司+農戶”等產業振興模式,將群眾牢牢鑲嵌在產業鏈上,真正實現企業發展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
從“幫”到“興”,一字之變,意味著從輸血到造血、從單向幫扶到共同發展的深刻變革。如今,民營企業參與的鄉村振興實踐,正在三秦大地上書寫共同富裕的時代篇章。
從“結對子”到“蹚路子”的創新實踐
“以前想擴大種植,最難的是資金。有了這個基金當后盾,銀行放心了,我們發展的底氣也足了!”眉縣獼猴桃種植大戶李永紅說。
在“中國獼猴桃之鄉”眉縣,龍頭企業齊峰果業牽頭,聯合22家企業及合作社設立專項擔?;?,通過擔保融資2.47億元,助力“小果子”成為農民增收的“金蛋蛋”。
鄉村振興,產業是關鍵。陜西的“萬企興萬村”行動,改變了過去“給錢給物”的單向幫扶模式,通過市場化方式,讓企業與鄉村攜手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新路。
在神木,晶元集團采用“飛地經濟”模式,為土地條件不足的村組異地建設光伏電站,每年讓村子穩定增收30萬元;在寶雞,德有鄰食品有限公司投資5億元,通過“企業+村級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帶動周邊2000多戶種植戶,每戶年均增收3萬元以上。
從關中平原到陜北高原,這種以市場為導向、以利益聯結為紐帶的產業融合模式,正悄然改變著鄉村的經濟生態。
從“熱心腸”到“智慧腦”的能級躍升
“專家下地頭,菌菇漲身價!”在韓城市芝陽鎮森林源生態農業示范園,農戶張建強舉著剛采摘的大球蓋菇說,“有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的專家教我們科學種植,我這兩個大棚一年純收入20萬元不成問題。”
示范園負責人介紹,他們與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陜西省微生物研究所及全國各大菌業協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免費為農戶提供管理指導、技術培訓,帶動周邊316戶農戶種植食用菌,戶均年增收4.8萬元。
文化元素也被巧妙地融入產業。陜西長安唐村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通過對南堡寨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產業植入等,建成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示范區和鄉村農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吸納周邊村民及大學生200余人就業,帶動鄉村勞動力超過20萬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長5000余元。
民企以市場意識、管理智慧和創新精神,盤活了鄉土資源,從憑一腔熱血的“熱心腸”,升級為兼具市場智慧與發展遠見的“智慧腦”,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動力。
從“獨角戲”到“大合唱”的系統變革
“工商聯就像‘紅娘’,牽對了線,結成的對子才牢固。”陜西省工商聯鄉村振興工作負責人王小丹說。
2023年3月,陜西省工商聯(總商會)鄉村振興工作委員會成立。這標志著我省民營企業參與鄉村振興進入組織化、系統化、精準化的新階段。
在委員會的協調下,“萬企興萬村”行動避免了“撒胡椒面”和“單打獨斗”。工商聯系統深入調研,摸清村鎮的真實需求和資源優勢,精準牽線搭橋。
“委員會對我們的資源稟賦和產業需求進行全面摸底,為我們精準匹配企業。”鎮安縣鄉村振興局負責人說,“154家企業來結對,不是簡單地捐錢捐物,而是帶著項目、技術、市場資源一起來。去年,全縣落地產業項目47個,總投資金額達到12.6億元。”
省工商聯積極構建聯動工作機制,與農發行陜西省分行、農行陜西省分行兩家銀行簽訂了《金融服務“萬企興萬村”行動戰略合作協議》,為民營企業參與鄉村振興提供金融支持。
截至2025年初,陜西參與“萬企興萬村”行動的民營企業已達10466家,實施項目14177個,興村7785個,行動成效穩居全國第一方陣。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