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閆智 實習記者 楊媚
“兒童醬油”“專為兒童研發”“減鹽50%”……近年來,隨著人口結構變化和消費升級,家長越來越重視孩子用品的質量,包括關注嬰童用品的多樣性和個性化。
如今的消費市場,“兒童專屬”標簽讓商品價格一路飆升。為探究“兒童專屬”標簽背后的價格溢價以及家長的消費邏輯,近日,記者在西安多家商場進行了走訪調查。
“兒童專屬”標簽加持
商品價格翻倍
近日,記者走進位于西安市陽光天地購物中心的樂友孕嬰童專賣店,琳瑯滿目的兒童用品擺滿了整個門店。一件純棉嬰兒短袖標價199元,一個手掌大的搖鈴禮盒標價259元。
“這些衣服、玩具價格這么高,會有人購買嗎?”面對記者的詢問,銷售人員李靜說:“我們的衣服選用優質的有機棉,經過特殊處理,沒有任何化學殘留,對寶寶皮膚好。而且專門根據嬰兒身體特點定制,比如領口處的特殊剪裁,可以方便寶寶穿脫。另外,從面料采購到生產工藝,每一個環節都比成人服裝要求高,價格自然會貴一些,目前銷量也不錯。”
記者在走訪一些孕嬰童專賣店時注意到,除了衣服和玩具用品,一些帶有“兒童專用”標簽的調味品也比普通調味品價格更高。
打開網購平臺搜索,“兒童醬油”價格幾乎均高于普通款。除此之外,兒童掛面、兒童餅干、兒童飲用水、兒童核桃油……只要前面加上“兒童”兩個字,“身價”立馬大漲。
不只是基礎食品,很多宣稱“高營養”的兒童零食也存在類似情況。部分兒童餅干打著“高鈣”旗號,價格比普通餅干高出2倍多,但對比其營養成分表,鈣含量與普通餅干相差無幾。
成本差異有限
“焦慮消費”推高溢價
“目前,我國沒有專門針對兒童醬油的國家標準,兒童醬油執行的是普通醬油的國家標準,主要包括GB 2717-2018《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醬油》和GB/T 18186-2025《醬油質量通則》。”省中醫醫院營養科營養師尹薇說,市場上部分3歲以上兒童食品會通過推出減鹽版產品、小包裝產品、添加營養強化劑或采用卡通造型,使用“兒童食品”稱呼,從外形或名稱上與普通食品區分,但從營養需求角度來看,與普通食品相比并無顯著優勢。
“新鮮食物所含的營養素和植物化學物優于預包裝食品,在非必要情況下,應保證孩子攝入新鮮的主食、蔬菜水果、大豆及其制品以及適量的肉蛋奶,實現食物多樣性。”尹薇建議,家長可參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中針對兒童青少年的膳食重點,為孩子進行日常飲食的均衡搭配。若孩子能通過日常飲食滿足營養攝入均衡,通常無需額外添加所謂的“兒童食品”。
從兒童食品到兒童護理領域,“專屬”標簽帶來的價格差距同樣明顯。在西安薈聚購物中心三樓某專賣店,一款英式兒童沐浴露洗發水二合一(350ml)售價198元,當記者詢問“兒童款是否有特殊配方”時,銷售人員回答“溫和無刺激”,卻無法提供具體成分差異的說明。
無論是洗發水、沐浴露等清潔用品,還是潤膚霜、護臀膏等護膚產品,只要標注“兒童專用”,價格普遍比同品牌成人溫和款高出50%以上,部分高端品牌甚至相差數倍。
西安市櫻花廣場一家母嬰店負責人劉女士透露,部分商品的溢價與成本關聯不大,主要靠“家長心理”定價,比如標“兒童專用”,會讓家長默認更安全,從而選擇購買。
“孩子的健康和成長是最重要的,我會選擇一些口碑好、質量有保障的品牌。”近日,在西安含光路某商場,正在為孩子選購嬰兒車的張鴿婷說,在為孩子買東西時,她更注重品質和品牌,比如嬰兒奶粉,她會選擇大品牌,雖然價格貴,但品質有保證。有時候也會覺得一些孩子用品價格過高,但為了孩子,還是會選擇購買。
西安市民李樂是一名“90后”寶媽,自從孩子出生后,她都會為孩子選擇“更好的”。“以前總覺得孩子的東西就得買專用的,貴點也沒關系,直到之前的一次購物經歷,讓我改變了想法。”李樂說,去年在小區電梯看到一款大牌學步鞋的廣告,自己花了800多元給孩子買了一雙,到貨后發現和之前100多元買的鞋相比,并沒有明顯優勢。
《2025—2031年中國兒童用品行業市場發展前景及投資風險評估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兒童用品市場規模約7580.6億元,其中,兒童玩具1252.2億元、兒童服裝2929.6億元、兒童家具1409.1億元、兒童護理用品1550.1億元、其他439.6億元。中國兒童人口基數大,兒童消費已占到家庭總支出的30%左右。
“很多家長對‘兒童專用’有執念,比如給寶寶選洗衣液,非要買兒童款,一瓶50多元,其實有些成人用的植物配方洗衣液,不含熒光劑、磷,成分表和兒童款差不多,孩子也能用,價格還便宜。”西安某家政公司金牌育兒嫂谷阿姨說,像孩子用的潤膚霜,有些家長覺得“進口兒童款才好”,但實際上跟一些成人潤膚霜相比,成分和保濕效果差不多,卻貴了兩三倍。
聚焦核心信息
拒絕“標簽綁架”
西安市臨潼區政協委員、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曹選說,家長對“兒童專屬”商品的高價接受度,本質上是“焦慮驅動型消費”。部分家長因為缺乏專業的產品鑒別能力,面對“兒童專用更安全”的宣傳,容易將“價格高”與“品質好”直接畫等號。加之對“優質育兒”的期待值較高,很容易陷入“不買貴的就是對孩子不上心”的心理暗示旋渦,即便知道商品溢價過高,也會為“安心感”買單。
曹選建議,家長在選購商品時,要多關注產品成分、執行標準等核心信息,理性平衡品質與性價比,而非單純被“兒童專屬”標簽綁架。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