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在榆林市定邊縣白泥井鎮金伊灣村,王立斌行走在棋盤式的草方格間,不時俯下身子查看樟子松的生長情況。這里是榆林最后一部分流動沙地治理點位之一。
王立斌是子洲人,13歲來到定邊,中專畢業后被分配到基層林業站工作,后來又在寧夏大學學習。如今,他是定邊縣林業局林草工作站副站長,分管流動沙地治理工作。
“先鎖住沙,才能種樹。”在林業站工作20多年的王立斌,對草方格固沙流程了如指掌,“一米見方的格子,用稻草搭設沙障,再隔行混栽樟子松與紫穗槐,同時混播沙打旺和綿蓬等草種,提高植被覆蓋率,使流動沙地得到固定或半固定,逐步恢復生態功能。”
被稱為“塞上明珠”的榆林,位于毛烏素沙地與黃土高原的交界處,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節點城市。近年來,榆林市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以每年不低于4億元的投資額度、不低于100萬畝的營造林規模,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市森林覆蓋率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0.9%提升至36%,年均入黃泥沙量從5.13億噸減至2.12億噸,將陜西的綠色版圖向北推進400多公里,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共同提高。
“2021年至2024年,榆林森林蓄積量增加69.7萬立方米,沙化土地治理完成361萬畝,濕地保護率達19.97%,超額完成任務。”榆林市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王立榮介紹。
在位于定邊縣的長安電力(陜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花馬池光伏電站,藍色海洋般的光伏板下,紫花苜蓿、沙打旺等長勢旺盛,白絨山羊在板下悠閑吃草、良鳳花雞穿梭草叢覓食。
2022年起,陜西省林業科學院副院長石長春帶著團隊,在花馬池光伏電站進行土地復合利用和植被恢復研究。
“花馬池光伏電站的土地多為鹽堿灘地,土壤所含鹽分嚴重影響作物正常生長。”石長春介紹,他確定了幾個關鍵任務,包括治鹽堿、固風沙、全覆綠。
在治理鹽堿環節,建設光伏電站可降低風速、減少水分蒸發,從而減輕地表鹽分積累。結合傳統的挖排堿溝、施改良劑和種植耐鹽堿植物等方法,治理成效顯著。
在固風沙環節,選擇耐鹽堿、耐干旱貧瘠、抗風沙的樹種,以多樹種喬灌行間混交林的栽植方式,形成電站場區外圍的抗風防沙固土屏障;在場區道路兩側,選擇景觀效果好、生命力旺盛、防護性能好的樹種,形成灌木防風固沙分區林帶。
在土地覆綠時,選擇苜蓿、沙打旺、草木樨等植物,為后續發展“牧光互補”打下基礎。
“經過長期試驗,我們已形成鹽堿灘地光伏電站生物防護養護技術規程的榆林市地方標準,希望榆林變綠的經驗能推廣到更多地方。”石長春說。
生態逆轉實現后,榆林開始思考新的問題——如何讓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共贏,實現人沙和諧。
在榆陽區小紀汗林場,有一片十萬畝的樟子松基地,是榆林治沙造林的代表性成果。2021年以來,榆陽區開展林業碳匯試點工作,聘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調查規劃設計院專家對全區林業碳匯儲量進行評估測定。其中,小紀汗林場年度碳匯量達到3206噸,總碳儲量16.8萬噸。
“2023年,林場與中海油電力投資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交易林業碳匯量20萬噸,交易額1000萬元。”小紀汗林場黨支部副書記王建東介紹,碳匯交易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之路。
張繼娜是治沙勞模牛玉琴的孫女,目前在榆林市林業科學研究所工作,是新一代的治沙人。為了實現從種樹到管樹的目標,讓群眾獲得實際收益,她承擔了“榆林沙區文冠果優質栽培技術研究”項目,并助力家鄉靖邊縣楊米澗鎮打造“文冠果之鎮”。
“文冠果具有高產值、高效益的特點。文冠果油、茶等產品讓種植戶鼓起了錢袋子。文冠果樹適宜在荒地、山坡地種植,能有效固碳、降碳,防止水土流失。”張繼娜說。
“截至目前,榆林已建成15個省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林草產業蓬勃發展,總產值突破121.6億元;組建成立全省首家碳匯金融服務中心,營造碳匯林15萬畝。”榆林市林業和草原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將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努力實現生態建設、產業發展、鄉村振興同步推進。”(記者 王晨曦)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