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
五年來,全省民政系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論述和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力以赴兜底線、保穩定、惠民生、促發展,用心用情書寫民生答卷。
困難群眾救助標準穩步提升,178萬低收入人口與529萬關注對象納入監測數據庫,51項預警指標織就“早發現、早介入、早幫扶”的防護網;1.6萬個養老服務設施托起“夕陽紅”,全省縣(市、區)婚姻家庭輔導室實現全覆蓋……
每一組數據都是民生承諾的兌現,每一件實事都在擦亮幸福底色。
創新救助模式,兜牢底線惠民生
“感謝黨的好政策,讓我的生活重新有了盼頭。”9月25日,延安市宜川縣集義鎮的鄧軍(化名)說。2022年8月,鄧軍確診白血病,治療費用達30余萬元,個人需支付6.26萬元,這讓他僅靠種植花椒為生的家庭舉步維艱。村里融救助信息員了解到其困難后第一時間上報,鄧軍很快被納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圍,同步享受低保、醫療救助等6項疊加救助政策。
宜川縣融救助中心整合民政、教育、住建、殘聯等21個部門、單位的56個救助項目,實行“上門辦”“掌上辦”“一廳辦”和定期回訪,推動社會救助從“人找政策”轉“政策找人”,切實兜牢民生保障底線。
這是我省社會救助改革創新的一個縮影。我省通過健全完善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為困難群眾點亮“希望之光”。
救助體系更完善——出臺《關于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若干措施》,完善低收入人口認定和救助幫扶政策,年均發放各類政策性補貼資金150億元,惠及低保對象、特困人員、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殘疾人、高齡老人等14類群體645.92萬人。
對象認定更精準——推進防止返貧幫扶政策和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政策銜接并軌,建成覆蓋178萬低收入人口和529萬關注對象的監測對象數據庫,科學設置51項預警指標,貫通民政、司法、財政等14個部門48項信息數據,動態監測因病、因學、因殘等返貧致困情形,通過“大數據監測預警+鐵腳板摸排核實”,確保困難群眾早發現、早介入、早幫扶。
救助服務更多元——建立政府救助與慈善幫扶有效銜接機制,引導公益慈善力量積極參與社會救助。積極發展服務類社會救助,為低收入人口提供照料護理、康復訓練、送醫陪護、能力提升等差異化、個性化救助服務,推動救助政策從“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風險、促發展”轉變。
關愛“一老一小”,繪就“朝夕”溫暖圖
每天一到午飯時間,西安市未央區未央湖街道陳家堡社區的陳大爺就走出家門,到社區的“長樂餐廳”吃飯。臊子面、燒豆腐、燜雞腿……一天三頓飯不到15元,營養全面、干凈衛生。
小飯碗里裝著大民生。為解決社區空巢老人助餐問題,2021年底,陳家堡社區將原來的自行車棚改建為社區“長樂餐廳”,讓社區的老人不出小區、不花高價就能吃上可口飯菜。
近年來,全省累計建成城市老年助餐點4929個、農村幸福院9419個,通過推進“鄰里助餐點”建設,為就餐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便捷的助餐服務。
聚焦“優化供給”,省人大頒布實施《陜西省養老服務條例》,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陜西省“十四五”養老服務體系專項規劃》《陜西省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方案》,發布省級基本養老服務清單26項,編制發布21項省級地方標準。陣地建設方面,我省加快構建省、市、縣、鄉鎮(街道)、村(社區)“五級養老”服務體系,大力發展“嵌入式”養老設施,開展農村幸福院、社區日間照料中心提質增效行動。全省建成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網絡縣(區)18個,建成養老服務設施1.6萬個、養老床位24萬張,完成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4.7萬戶。做好養老服務,人才是根基。為此,陜西出臺《陜西省加強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實施意見》,持續開展“千人培訓計劃”,開展護理員職業等級認定和老年人能力評估師等級評定,培訓養老護理員17.6萬人次,8000余人取得職業技能等級證書。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近年來,我省兒童福利保障水平大幅提升,機構養育孤兒和散居孤兒最低養育標準分別提高至每人每月1800元和每人每月1400元,其中,散居孤兒最低養育標準位列西部省份第三;將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列為一類救助對象,享受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政策;在全國率先實現市級兒童福利機構業務檔案信息化建設全覆蓋。
我省還不斷完善未成年人救助保護體系,修訂了《陜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辦法》并于2024年6月1日起施行,完善了我省未成年人“六大保護”網絡;建設市、縣級未保中心109家,鄉鎮(街道)未保站1322家,村(社區)兒童之家2700個,形成了“五級保護”工作格局;配備鄉鎮(街道)兒童督導員1400名,村(社區)兒童主任2.1萬名,有效維護了困境兒童群體合法權益。
聚焦群眾關切,辦好實事暖民心
“跟傳統婚禮相比,我覺得這樣的集體婚禮形式更加簡單,且不失莊重。”9月22日,曾參加寧強縣“情定羌州·緣來是你”羌族集體婚禮的新人張穎深有感觸地說。寧強縣先后舉辦6場羌族集體婚禮,見證了125對新人的幸福時刻。
近年來,全省堅持推進婚俗改革,廣泛宣揚“零彩禮”“低彩禮”等婚俗文明新風尚,引導人們樹立移風易俗行動標桿。全省100%的縣(市、區)建成婚姻家庭輔導室,加強婚戀觀教育,促進婚姻家庭幸福、社會和諧穩定。
聚焦“逝有所安”,我省持續深化殯葬改革。中央和省級財政安排專項資金3.29億元,為全省62個殯儀館更新了殯儀設備,建設了14個殯儀館、2個城市公益性公墓,支持10地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項目。我省出臺惠民殯葬補助和節地生態安葬獎補政策,減輕群眾喪葬負擔。
殘疾人福利工作方面,我省組織開展“民康計劃”和“福康工程”,年均下撥殘疾人兩項補貼12億元,惠及困難和重度殘疾人107萬人;開展“精康融合行動”,實現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的縣(市、區)覆蓋率達到92%。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展望未來,陜西民政將全面深化改革,聚力打好“八場硬仗”,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陜西新篇章作出更大貢獻。(記者 楊小玲)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