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碧水潤駝城,榆林市全力推進河口水庫水源地保護。圖為10月15日,記者航拍的榆林市榆陽區河口水庫濕地風光。
記者 馬騰文/圖
深秋的榆林,天高云淡。10月15日清晨,在榆林市榆陽區河口水庫的灘涂上,一群羽毛潔白如雪的鷺鳥正在漫步。它們時而低頭覓食,時而振翅高飛,在湛藍的水面上劃出一道道優美的弧線,為這片靜謐的濕地增添了勃勃生機。
“幾年前,這里還是一座普通的水庫,周邊生態較為單一。”榆陽區野生動植物保護站林業高級工程師亢保慶指著眼前的景象,滿是自豪地說,“如今,這里已形成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僅今年觀測到的遷徙候鳥種群數量就比去年增加了近三成。”
河口水庫濕地的蛻變,遠非簡單的植樹綠化,而是深刻的生態功能重塑。
通過地形改造,河口水庫打造了深淺各異的水域和灘涂,為不同習性的水鳥提供了多樣化的棲息之所;沿岸補種的蘆葦、香蒲等本地水生植物,不僅有效穩固了岸線、凈化了水質,還為鳥類提供了天然的覓食之地和隱蔽空間。
“我們特意保留了一些淺水區和泥灘,那是鸻鷸類水鳥的最愛。”亢保慶說,“生態治理絕不能憑主觀臆斷,必須尊重科學,遵循自然規律。我們的工作,就是為這些‘原住民’和‘過路客’營造一個安心舒適的家園。”
在榆陽區,一場更為艱巨也更為宏大的生態戰役正迎來關鍵轉折點。
馬合鎮一片片已經固定的沙地上,沙蒿、檸條、花棒等植物頑強地生長著,宛如一塊巨大的綠色地毯。在治理區邊緣,流動性沙地得到有效治理。
“治理流動沙地,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拖沓懈怠。”榆陽區草原工作站副站長趙偉踩著松軟的沙地,向記者介紹,“首先是用稻草扎成草方格沙障,就像給沙地‘打補丁’,先把沙子固定住,否則來一陣大風就會前功盡棄。然后,在草方格里栽種耐旱的沙生植物。”
趙偉指著遠處一片已經泛綠的沙丘說:“那邊是去年治理的。你瞧,花棒等植物已經長起來了。再過兩年,這片沙子就會被徹底‘鎖住’。”
對于半固定沙地,治理則進入了更為精細的階段。面臨的挑戰不再只是固沙,而是如何提升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生物多樣性。
“半固定沙地就像一個身體正在恢復的病人,基礎有了,但還十分脆弱。”趙偉介紹,“我們的策略是‘喬灌草結合’,在原有的沙生灌木基礎上,見縫插針地補種紫穗槐、樟子松等喬木,形成立體防護體系。同時,我們嘗試引入更多鄉土植物品種,目標是構建一個能夠自我維持、健康循環的生態系統。”
從河口水庫的碧波蕩漾、百鳥翱翔,到馬合鎮的黃沙披綠、生機漸顯,榆陽區正用實際行動繪就生態治理新畫卷。這兩個看似獨立的場景,實則緊密相連,構成了完整的生態鏈條。
“‘十四五’期間,榆陽區生態建設實現歷史性跨越,累計投入生態建設資金28.58億元,新增完成營造林草面積101萬畝,年均完成營造林超20萬畝,區域生態底色加速由‘淺綠’向‘深綠’轉變。”榆陽區林業局局長劉春林說。
夕陽西下,河口水庫的濕地在余暉中染上一層金紅,歸巢的鳥鳴聲此起彼伏,新栽下的樹苗在晚風中輕輕搖曳,靜靜守護著腳下新生的土地。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