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0日,西北大學博物館工作人員為參觀者介紹該校地質學系師生發現的猛犸象化石。
群眾新聞記者 杜瑋文/圖
西北大學博物館自2012年開館以來,以獨特的文化魅力和豐厚的學術資源吸引著參觀者。10月19日,西北大學博物館內,“漢并天下”瓦當吸引了參觀者的目光。
博物館宣教部部長王雨曦介紹,瓦當作為中國古代建筑中屋頂最前端的擋片,兼具遮擋和裝飾的作用。博物館所展覽的“漢并天下”瓦當是西漢時期建筑的代表,象征著西漢統一全國、長治久安的歷史意義,不僅展示了古代建筑的精美工藝,還承載著中國歷史的深厚文化底蘊,是西北大學博物館展示藏品中的亮點之一。
2024年,西北大學博物館的藏品昆明魚化石、“漢并天下”瓦當和“井真成墓志銘”成功入選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小學教材,成為全國中小學生學習中國歷史與生物學的重要內容。這些藏品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歷史和生物學知識,進一步彰顯了博物館的教育價值。
西北大學博物館總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設有校史館、地球館、生物館、絲綢之路考古館、歷史館、賈平凹文學館等6個常設展館,藏品超過2萬件,涵蓋地質學、古生物學等多個領域。這些豐富的文物和標本彰顯了人類歷史的輝煌成就,展現了地球生物的演變。
地球館內,昆明魚化石廣受關注。博物館科普部部長白琳介紹,昆明魚是寒武紀早期的一種脊椎動物,生活在5.3億年前。有著眼睛、鰓和心臟等基礎器官的昆明魚,是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脊椎動物的祖先。昆明魚作為脊椎動物的祖先,證明了生命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的進化過程。這一發現推翻了以往的理論,將脊椎動物的歷史提前了5000萬年,為生命演化史提供了堅實的科學依據。
西北大學博物館與學校的地質學科有著深厚的聯系。1939年創立以來,西北大學地質學科培養了許多優秀的地質學人才,為國家的石油地質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博物館與地質學科的合作,使其能夠展示大量珍貴的地質標本,尤其是昆明魚化石等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藏品。這些藏品不僅為觀眾提供了了解地質與生物演化的重要窗口,還為博物館的學術研究和教育傳播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西北大學地質學系在構造地質、早期生命演化、前寒武紀地質、造山帶與盆地、新生代地質與環境、含油氣盆地地質、油層物理和油藏地質以及黃土研究等諸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優勢和特色,先后承擔國家重大研究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和重點項目等國家級項目600余項。博物館通過展示這些成果,幫助社會公眾更好地理解地質學的重要性及其對生命起源與發展的貢獻。
作為國家“世界一流建設學科”,西北大學考古學科依托古都西安的歷史優勢,重點研究周秦漢唐文化、絲綢之路考古等領域,為新中國文物事業培養了6000余名人才,也為絲綢之路的考古研究和文化遺產保護作出了重要貢獻。
為了提升青少年的科學素養,西北大學博物館組織了豐富多彩的講座、展覽和互動活動,讓成千上萬的學生參與其中,感受知識的力量。2024年,博物館推出“文明之光”科普主題活動,已深入省內30多所中小學開展了內容豐富的科普教育活動。活動中,學生可以通過聆聽講解和互動深入了解歷史與自然,增強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開館以來,我們利用博物館發揮社會教育功能。博物館已接待超過100萬名觀眾,舉辦了上千場講解活動,成為傳播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科學普及的重要場所。”西北大學博物館負責人劉杰說。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