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帥
10月8日,在延安市吳起縣桐寨村,村民杭久治為女兒辦的婚禮受到鄉親們一致稱贊。
“婚宴不超過20桌,每桌標準控制在800元以內。”此前,當地紅白事流行攀比,杭久治一度擔心這個標準的婚禮會不會被村民笑話太簡單。
村民告訴記者,如今,吳起縣各村都制定了村規民約,紅白事大操大辦的情況明顯減少了,遇上紅白事“按章程辦事”已成為共識。
三秦大地,沃野千里。文明鄉風如春風化雨般滋潤著古老又充滿活力的土地。
近年來,陜西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和對“三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將文明鄉風建設作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一項基礎工程,納入文化強省建設的整體布局,積極探索黨建有力引導、文明實踐浸潤人心、群眾自治充分發揮的新路徑,讓文明新風吹進千家萬戶。
紅色文化涵養文明鄉風
如何把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鄉村治理和發展的動能,是文明鄉風建設的重要課題。
近年來,陜西充分發揮黨組織領導作用,將紅色文化、黃河文化等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推動文明鄉風建設的強大動力。
延安市以紅色基因鑄魂,堅持黨建引領文明鄉風建設,創新基層宣講模式,選拔聘用464名群眾宣講員和基層干部走村入戶,運用多樣化的載體與形式,推動文明鄉風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寶塔區“初心的光輝”宣講團以講故事的形式、接地氣的語言,生動描述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將紅色精神轉化為村民參與文明鄉風建設的自覺行動。安塞區常態化開展延安精神宣講活動,讓群眾在感動中傳承紅色基因,推動文明理念扎根鄉土。
渭南市深耕文化沃土,讓黃河文化成為鄉風建設的“金鑰匙”。合陽縣黑池鎮峪渠村黨支部以省級傳統村落保護為抓手,推進“鄉愁峪渠 美好家園”景區建設。韓城市深挖黃河文化蘊含的豐富內涵,推動勤儉持家、鄰里互助等文明理念融入村規民約。
“黨建+文化+鄉風文明”以多元形態鋪展文明長卷。黨組織的引領力、文化的感染力正源源不斷轉化為鄉村文明的內生動力,為陜西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注入強勁動能。
文明實踐塑造文明風尚
“我帶來了自己的泥塑作品。這是祖輩傳下來的手藝,現場有不少年輕人感興趣。”9月29日,米脂泥塑縣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白治長說。
當天,在榆林市米脂縣高西溝村,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將“我們的節日”與豐收節、鄉村文化藝術節深度融合。陜北說書、二人臺等非遺輪番展演,泥塑、石雕等手工藝品集中亮相,讓鄉風文明既有傳統底蘊,又具新時代鄉村的活力與凝聚力。
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讓傳統民俗和現代生活有機融合,是文明鄉風的鮮明底色與持久動力。
近年來,陜西各地持續深化“我們的節日”主題文化活動,在春節、元宵、中秋等傳統節日期間,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讓群眾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成為傳播文明的重要陣地。
10月14日,在咸陽市秦都區馬莊街道師村的農家戲院,反映“婚事新辦”的秦腔小戲《嫁新娘》剛落幕,臺下便響起熱烈的掌聲。
扎根院落、貼近民心。隨著咸陽市不斷推進“15分鐘文明實踐圈”,農家小戲成為推動移風易俗的關鍵載體。文明新風隨著戲韻唱腔浸潤城鄉的每個角落。
西安市藍田縣徐家山村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將孝老愛親、移風易俗等內容融入活動,通過文藝表演、知識講座等形式,引導村民樹立正確價值觀。
銅川市宜君縣五里鎮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將文明實踐與黨群服務中心、“十星級文明戶”評選、文明村鎮創建、核心價值觀傳播聯動,表彰先進典型,培育道德模范。
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是文明鄉風的實踐載體與活力源泉。
在安康市漢陰縣,一場場“村晚”成為村民最期待的文化盛宴。節目由村民自編自演。村民表示,這些活動增強了他們之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截至目前,陜西建成市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7個、縣級中心117個、鄉鎮(街道)實踐所1108個、村(社區)實踐站19100個,實現市、縣、鎮、村四級陣地“有形覆蓋”全域貫通。
共建共享繪就文明新景
“易風俗、降彩禮、倡新辦,白事簡、不挑剔、倡簡辦……”
在寶雞市扶風縣高望寺村,文化墻上的村規民約讀起來朗朗上口。
群眾既是文明鄉風建設的參與者,也是成果的共享者。陜西各地充分發揮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等群眾組織作用,讓群眾自我服務、自我管理,共同推動文明鄉風建設。
漢中市寧強縣禮儀協會“文明新風”宣講小分隊深入鎮村開展宣傳活動,利用宴席人員集中時機,闡釋移風易俗新風尚。近三年來,有600余戶家庭邀請協會成員操辦婚喪嫁娶事宜。
通過評選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等方式,各地道德評議會積極引導村民向上向善。
商洛市山陽縣道德評議會定期對表現突出的村民進行表彰和獎勵,對違反村規民約、道德規范的村民進行批評教育。鄰里間更加和睦,互幫互助的故事越來越多。
楊陵區五泉鎮斜上村是陜西省“美麗鄉村 文明家園”建設示范點。近年來,斜上村積極評選表彰“十星級文明戶”“五好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婦”,引導全村形成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文明新風尚。
人人參與、人人盡責、人人享有。鄉村治理和發展的各個環節中,陜西注重發揮村民的主體作用,引導村民共制村規民約、共辦文化活動、共評文明家庭,以群眾自治凝聚共識,筑牢鄉村共建共治共享的文明根基。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