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勃昕
□ 記者 張涵博 文/圖
“選題要抓痛點、調研要求深度、建議貴在可行”,這是致公黨中央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西安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李勃昕時常掛在嘴邊的參政議政“三原則”。2021年,李勃昕獲批加入致公黨。在這個以“致力為公、僑海報國”為宗旨的黨派平臺上,他不斷踐行參政履職的初心使命。
李勃昕是一名有著工科背景的社科教師,本碩階段專攻工科領域,畢業后就職于一家生產型企業。當時企業所使用的設備多來自意大利、德國等國家,不僅設備本身昂貴,就連一個小小的配件也價格不菲,一旦設備出現故障,還得從國外專門聘請工程師前來維修。
“我當時就在想,為什么企業不愿意用國產設備。”帶著疑問深入研究,李勃昕發現,癥結在于國產設備的質量和效率不及進口設備,他繼而進一步思索,如何才能有效提高我國加工制造業的質量和效率?“必須加強自主研發,優化管理流程,破除生產管理體制機制障礙,這也就促使我在博士階段轉向產業經濟學研究。”
兼具工科底蘊與社科素養,讓李勃昕在參政議政工作中具備多重視角。加入致公黨后,他迅速找準了履職方向——依托自身專業背景,結合致公黨僑海特色,聚焦氫能、自貿區協同創新、新質生產力等新興領域精準建言。
2024年,作為致公黨中央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李勃昕參與致公黨中央重點調研課題“優化青年科技工作者創新成果轉化機制 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相關調研。3月至5月,他在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習期間,通過發放問卷、搜集資料、開展訪談、電話溝通等多種形式積累素材;7月,他又隨調研組在浙江省杭州市調研,學習發達地區在科技成果轉化領域的先進理念與實踐經驗;返回陜西后,馬不停蹄地走訪了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大學等高校,與青年科研人員深入交流,細致了解他們在工作中遇到的各類問題。
“青年科研人員有技術、有活力,但常被知識產權確權難、技術轉化渠道窄等問題困擾,這些都是調研要抓的‘痛點’。”李勃昕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執筆起草的調研報告,由致公黨中央采納上報,獲得中共中央領導同志批示。
當年12月,隆冬的寒意浸透陜北。李勃昕在榆林開展調研時,突然接到一通來自北京的電話,通知他兩天后前往北京參會。“我得知科技部和致公黨中央要針對我們此前提交的報告組織一場專題座談會。當時挺意外的,懷著激動的心情直接從定邊搭乘火車赴京。”
在這場座談會上,政府部門與民主黨派面對面深度溝通,圍繞報告內容展開深入討論。最讓李勃昕感到振奮的是,當天的議題中還涉及了西部青年科技人員發展所面臨的瓶頸問題,這正是他此前調研中尤為關注的方向。
“一份好的建言,不只是讓大家認識到事情的重要性,更要能推動這件重要的事真正落到實處、付諸實踐。”加入致公黨以來,李勃昕撰寫提交建議、社情民意信息及調研報告60余篇,4篇獲中共中央領導同志批示,3篇獲省級領導同志批示,30余篇報告被全國政協、陜西省政協、西安市政協作為大會發言內容和提案素材采納,部分建言被轉化為政策舉措。
2023年,李勃昕被致公黨中央授予“中國致公黨參政議政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圍繞我省社會經濟發展,李勃昕的建言同樣擲地有聲。他在黨員企業的調研過程中敏銳地發現,陜西雖然坐擁工業副產氫資源優勢與陜汽氫能車輛組裝技術基礎,但卻面臨氫源成本高、加氫站建設滯后等難題。為此,他在年初黨派征集重點調研選題時,提出我省應重點關注氫能交通產業發展,之后隨致公黨陜西省委會在榆林、西安和廣東佛山調研,對比分析各地氫能產業發展經驗,最終在調研報告中提出“氫能車輛高速公路免費”“加大加氫站建設補貼”等建議。
這些建議在省政協“加快推進我省儲能產業發展”專題協商座談會上得到省發改委、省科技廳的積極回應,后續被納入陜西省氫能發展支持政策——
2024年9月1日至2027年9月1日,陜西對安裝使用ETC裝備的氫能車輛全額免除省內高速公路通行費,在此期間,陜西還對在高速公路上建設的日加氫能力500公斤以上的固定式加氫站,按建設實際投資(不含土地成本)的30%對加氫站投資主體進行補貼;陜西正在加快打造榆林—延安—西安,西安—渭南—韓城兩條城際氫能廊道;在符合安全規范要求的前提下,支持利用現有土地改(擴)建加氫站。
從建言獻策到政策落地,不僅堅定了李勃昕的履職信心,也成為他反哺高校教學的鮮活素材。他將“雙碳”目標下的中外碳排放差異、氫能產業發展案例等履職素材融入課堂,帶領學生梳理研究全球20世紀30年代以來主要國家的碳排放數據,在核心期刊合作發表學術論文,揭示經濟增長與碳排放效率之間的雙向演化關系,論述中國式“雙碳”目標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傳統課本知識偏理論,而參政議政中獲取的第一手政策信息、前沿實踐案例,能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中國特色治理體系。”李勃昕欣慰地說,有學生從中深受啟發,開始關注中國的現實問題,進入高校從事研究工作,以中國話語體系解讀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隨著參政議政工作的影響力不斷擴大,李勃昕陸續受邀前往多家單位、高校分享履職經驗。“以愛國之心寫建言之策”,是他在分享中不變的核心主張。在他的帶動與鼓勵下,身邊越來越多教師主動加入建言隊伍。“每當有老師高興地告訴我他們的建言被采納并落地時,我也有一種收獲感。”
今年是中國致公黨成立100周年,李勃昕到廣東參觀了致公黨創始人之一的司徒美堂先生故居,在一幅幅史料、一件件實物前,他重溫黨派歷史,堅定履職初心。他說,“作為一名普通的大學教師,我愿以自身專業知識為支撐,在履職盡責、建言獻策中發揮更大作用。”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