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榮
11月8日一大早,渭南市臨渭區村民張偉來到鵬程老年公寓,向公寓負責人張小玲求助,希望幫忙追回欠款。作為臨渭區人民法院人民調解員的張小玲,憑借39年基層工作經驗,當即指出微信對話證據薄弱的不足,建議補充規范借條,既安撫了張偉的情緒,又幫他用法律維護權益。
扎根基層多年,張小玲見過許多村民因法律意識薄弱陷入糾紛的情況。為化解矛盾,她積極推動“楓橋經驗”本地化,無論是常見民事糾紛,還是關乎社會穩定的拖欠農民工工資、工傷等棘手問題,她始終秉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態度妥善應對,憑借豐富經驗和貼心服務,被當地群眾親切地稱作“知心大姐”。
像張小玲這樣的人民調解員在陜西有9.5萬余名,他們作為基層維穩的“第一道防線”,在化解矛盾糾紛、預防突發事件、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統籌推進社區、社會治理,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基礎。省政協委員、西安君融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任遠在日常工作中了解到,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勞動爭議、征地拆遷、鄰里糾紛等社會矛盾糾紛數量持續增多,且類型愈發復雜多元,大量矛盾糾紛未能在基層及時化解,最終涌入訴訟渠道,導致法院受理案件數量逐年攀升。
任遠說,雖然我省持續加強基層人民調解工作,但仍面臨諸多挑戰,特別是一些基層街辦、鄉鎮對人民調解工作的重視和支持力度不夠,遇到群眾上訪就推到司法所,導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有的基層調解組織無公章、無固定辦公場所,化解機制缺失、權威性不足。加之一些地方調解經費保障不足,人民調解不收費,調解員全憑熱情工作,案件補貼沒有保障,嚴重制約了調解工作的正常開展。
省兩會期間,任遠提交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基層人民調解工作的建議》的提案,從全力構建大調解工作格局、健全矛盾糾紛化解調處機制體系、提高人民調解工作規范化水平、落實人民調解工作經費保障四個方面提出意見建議。
提案交辦后,省司法廳高度重視,多次就提案答復情況與任遠進行溝通。
近年來,我省不斷健全人民調解組織網絡,印發《陜西省人民調解組織備案工作辦法》,以規范化為目標推動鄉鎮(街道)、村(社區)調委會建設,目前,已建立人民調解委員會2.3萬余個、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組織865個、個人調解工作室281個。同時,吸納律師、公證員、仲裁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退休干部等多元力量充實隊伍,全省人民調解員達9.5萬余名,其中專職人民調解員7000余名。
為發揮人民調解“第一道防線”作用,省司法廳推動各類調解組織入駐縣級綜治中心,實現群眾矛盾糾紛化解“最多跑一地”。各地司法所與調解組織深入排查婚姻家庭、欠資欠薪等糾紛并就地化解,針對勞動就業、醫療衛生等重點領域,依托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組織積極化解。近年來,全省年均排查化解矛盾糾紛13萬余件,調解成功率達98%。
針對提案中“構建大調解工作格局”的建議,省司法廳表示,近年來,省司法廳穩步推進大調解工作體系建設,召開全省調解工作會議,聯合省高院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調解工作的意見》,全面建立省、市、縣三級調解協會,初步形成多種調解方式優勢互補的大調解格局。結合全省調解工作實際研究制定《關于進一步完善新時代矛盾糾紛大調解工作格局的實施意見》,為大調解工作提供政策指導。
圍繞提高人民調解工作規范化水平的建議,省司法廳在提案答復函中表示,將持續推進人民調解標準化規范化建設,按照相關文件要求,嚴格規范組織設置、工作流程,完善運行機制、統一文書檔案,鞏固“五落實、六統一”。堅持把調解員培訓納入司法行政隊伍培訓計劃,統一規劃、分級負責、分批實施,指導各級健全分級培訓機制,落實崗前與年度培訓,確保新任調解員培訓合格上崗。
圍繞“落實經費保障”的建議,省司法廳表示,將持續加強與省級財政部門的溝通協調,督促各地將人民調解相關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并足額保障,建立經費動態增長機制。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用好中央和省級轉移支付資金,有效解決經費不足問題。同時,指導相關設立單位為調解員提供辦公場所、設施及必要工作經費。
“省司法廳逐條答復了我的建議,充分體現了他們對委員提案的重視和務實的工作態度。”任遠說,希望在省司法廳的重視和各級相關部門的協同下,基層人民調解工作能更好地發揮化解矛盾糾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第一道防線”的作用,為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社會、法治社會貢獻更大力量。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