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11月16日電(記者楊一苗)初冬的陽光灑在哈薩克斯坦北哈州的農田上,已完成小麥收割的土壤經過翻耕,平整而開闊。成長于這片廣袤土地的小麥,即將踏上跨越天山的東方之旅,從哈薩克斯坦的田野到中國百姓的餐桌。

哈薩克斯坦愛菊合作基地正在進行機械化收糧作業。新華社發
“是一碗用中亞小麥做的‘老陜’油潑面讓我發現了這片黑土地上的寶藏。”西安愛菊糧油工業集團董事長賈合義說。
和糧食打了幾十年交道的賈合義,一直在尋找優質糧源。2015年,賈合義赴哈薩克斯坦參加商務活動,一到阿拉木圖,他就立即去當地超市,購買了哈薩克斯坦的面粉和食用油。
和面、抻面、煮面……面條勁道爽滑、麥香味濃。正是這碗異國土地上的“家鄉味道”為愛菊集團打開“走出去”的大門,也為哈薩克斯坦找到農產品東行的方向。
2016年3月,滿載2000噸哈薩克斯坦油脂的列車駛向西安,不久,中亞小麥也踏上了奔赴東方的旅程。
在哈薩克斯坦,“訂單農業”的合作模式讓雙方都受益匪淺。農場主鮑爾江在北哈州擁有2000畝優質麥田,過去因為種植技術落后,他種植的小麥售價不高。愛菊集團聯合中哈兩國專家,帶著土壤檢測設備上門服務,確定適配品種并簽訂保價收購合同,同時預付部分貨款解決農場主種植資金難題。
從“看天吃飯”到科學種植,鮑爾江的麥田里插上了“愛菊合作基地”標牌,這片土地也是愛菊集團在北哈州150萬畝合作農田的縮影。
從哈薩克斯坦北哈州到西安,高效順暢的運輸線是這趟東方之旅的關鍵。愛菊集團依托中歐班列搭建起“北哈州—阿拉山口—西安”跨國運輸體系:在北哈州農產品物流加工園區,年100萬噸的物流能力讓糧食快速集結,在新疆阿拉山口的中轉樞紐完成初加工與分撥后,通過中歐班列(西安)不到10天就能運抵西安浐灞國際港。
2025年1月10日,首趟中歐班列(西安)“門到門”年貨專列開抵西安浐灞國際港愛菊農產品物流加工園區。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現在,每周都有滿載小麥、菜籽油的專列穿梭于中哈之間,年貿易量從最初的3萬噸增長至10萬噸。不斷優化的運輸模式,讓一捧小麥的東方之旅省時又便捷。
在愛菊集團的現代化加工廠,來自中亞的小麥經過全鏈條質量追溯體系的嚴格檢測,被加工成面粉、掛面等產品,通過近千家銷售網點走進千家萬戶。
2025年1月10日,在位于西安浐灞國際港的愛菊健康生活體驗館,消費者挑選哈薩克斯坦糧油產品。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這一捧小麥的旅程,也是一場民心相通的文化之旅。2024年,19歲的哈薩克斯坦女孩阿依娜爾成為西安外國語大學的一名留學生。她的父親是愛菊哈薩克斯坦園區的老員工,阿依娜爾因此成為愛菊留學支持計劃的受益者。現在,阿依娜爾會用周末課余時間在西安的愛菊健康生活體驗館勤工儉學,向顧客推介來自家鄉的面粉。
如今,在愛菊哈薩克斯坦園區,已有30多位當地員工開通了社交媒體賬號,記錄園區的日常:糧食豐收的景象、火車汽笛的鳴響、節日歡樂的互動都成為他們分享的內容。一捧小麥,是中國共享發展、感受民心相通的溫暖見證。
在北哈州的廣袤麥田里、在中歐班列的汽笛聲中、在中國百姓的餐桌上,一捧中亞小麥的東方之旅仍在繼續,譜寫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下互利共贏、世代友好的新篇章。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